据兵团新闻网报道,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芳草湖迷糊戏的第五代传人狄光照,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爷爷、父亲以及他和媳妇叼空就唱的迷糊戏,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到今天他也没弄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啥意思,但他知道这是好事,国家要保护哩。
月8日,狄氏家族二三十人聚到芳草湖总场文化宫广场上。举办了新疆芳草湖迷糊戏狄氏家族第五代传人演唱会,不少人还拿来了二胡、三弦等乐器,要为大家“露一手”,着实让观众“开了眼”。 据悉,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老三,牵着骆驼,背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迁徙。两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终于找到了梦幻一般美丽的家园。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眉户戏。“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进入了梦乡。”狄家后人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成了戏班子,在芳草湖、新湖、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迷糊戏演员。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家先人将延续香火与传承迷糊戏视为同等重要,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子。
狄光照说他生来就是个“唱戏的”,对迷糊戏特别有感觉,7岁就跟爷爷学弹三弦,没几年就能自弹自唱了。成家后,两口子叼空就夫弹妻唱。下地干活,回到家里,不管再累,摸起三弦一弹,浑身轻松,特解乏,“一天不唱,就像得了病一样难受”。
据记载,迷糊戏之说有两种,一是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大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糊戏;一说迷糊发祥于眉县、户县,“眉户”二字在陕西方言中与“迷糊”发音相同,故名“迷糊”。
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它唱腔通俗,易学易懂,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连卖布》中的一些唱段,狄氏家族中的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现在在芳草湖农场文化广场,每天晚饭后,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几个人凑成一堆,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拉累了,弹乏了,有人替换;嗓子唱干了,有人顶替。不拘形式,不刻意,不做作,不化妆,不着戏装,自然,大方,随意。唱到“迷糊”时,各自回家睡觉,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