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国乐大师”闵惠芬周末在穗献上二胡名作

“国乐大师”闵惠芬周末在穗献上二胡名作
录入时间:2006-12-8 来 源:广州日报     [音乐考级]

闵惠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大家,虽然经过癌症的三次转移,六次手术,十五个疗程的化疗,如今却健硕得像个驰骋沙场的骑士,充满干劲的拼命三郎,老师始终用心推广二胡。12月9日,“星海宿斗”艺术赏析系列之“国乐大师系列”邀请了闵惠芬与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同台演出。闵惠芬将首次在星海音乐厅以讲述并融合经典名作演奏的形式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魅力,记者日前电话联系了闵惠芬,听她讲述了自己跟音乐和二胡的故事。

 

琴弓一响,四座皆惊

 

要聆听闵惠芬的二胡音乐,感受其魅力,就不得不提及到她的生活经历、为人态度和她对音乐的理解,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彼此作用。闵惠芬的父亲闵季骞是知名的音乐家,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闵惠芬小学三年级就当上了南京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管弦乐团指挥。12岁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7岁获得了全国二胡一等奖。她在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从事民乐演奏,成为上海民族乐团的国家一级演员。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闵惠芬沉寂多年。8年后,闵惠芬重新站在舞台上,琴弓一响,四座皆惊。她用完美的二胡音乐再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正当闵惠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胡事业的时候,命运又再次给了她巨大的考验——久治未愈的溃疡痣被确诊为癌。在随后6年与病魔抗争中,四把二胡、三首传世名曲,见证了闵惠芬的音乐人生。

 

奏出恢弘磅礴乐章

 

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乐器之一,只有两根弦的二胡,在过去一般只能演奏出或欢快流畅或者哀怨低沉的乐曲,并且有些音乐界人士还认为,女性演奏家较之男性而言,更难用民族乐器演奏出阳刚、激越的乐声来。然而,闵惠芬却能运用二胡的弓弦奏出气势磅礴、恢弘的乐章。她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改编的《洪湖主题随想曲》,通过二胡,成功塑造了以女英雄韩英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形象。演奏由刘文金创作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时,则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神韵充分地表现出来。

 

不能脱离 民乐的味

 

闵惠芬所演奏的二胡曲中,既可以听到江南水乡的秀丽,也可以听到北国风光的壮丽,对于不同风格的把握,老师说:“这种艺术的感觉、对艺术的理解,都是由平时各方面的修养积累起来的。我一直注意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你积累得越多,你的存货就越多。”

 

对于出现的新民乐乐团有自己的看法,她不改其快人快语的个性,“现在一些民乐组合,做的都不是民乐,而是娱乐性很强的流行音乐,他们只是操作了二胡、琵琶,把它们当成道具而已。其实,走着拉还是蹦着拉都不是要害,然而民族乐器如果脱离了民族风格、民族韵味,即使会造成一时轰动,也肯定难以长久。”闵惠芬开玩笑地说,自己也可以边走边拉边唱,甚至还可以二胡拉低声部,自己唱高声部,但绝不会变了民乐的味。

 

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1975年,闵惠芬跟随李慕良先生学习京戏,开始了她对声腔艺术二胡化的探索,第一首成功的作品就是《洪湖主题随想曲》。她又根据各种戏曲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改编,积累了《逍遥津》、《卧龙吊孝》、《宝玉哭灵》、《昭君出塞》、《寒鸦戏水》等一大批曲目。闵惠芬的二胡演奏经常会让人泪如雨下,她“器乐声腔化”的演绎方式也成了经典。而这种方式来源于一次“特殊任务”。“1975年我接到通知要到北京录制传统京剧唱腔音乐,而且是让我用二胡声来替代人声模仿多位京剧名家的唱腔。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毛主席眼睛患有白内障行动不便,我这些京剧唱段都是放给他听的。对于京剧我完全是门外汉,有人引荐了京剧泰斗李慕良先生,我就这样开始了器乐声腔化的实践。此后,演奏要如歌也成了我的研究课题”。而尤为让她欣慰的是前年偶然一次看到的报道,“我不经意翻报纸时看到一段文字——各位音乐演奏家的录音带、录像带中,毛主席最喜欢闵惠芬演奏的《卧龙吊孝》、《逍遥津》、《哭灵牌》。事隔20多年看到这个消息我觉得非常光荣。”

 

作为一个演奏者,闵惠芬极力主张新的创作,当中包括改编、移植及找新的东西去开发。这是她一个很大的特点,虽然令人胆战心惊,但敢于把自己的艺术名誉拿来挑战,这确实很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