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古老乐器大放异彩
录入时间:2006-12-5 来 源:华韵乐器 [音乐考级]
为了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扬州华韵乐器有限公司、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有限公司联合筹建的“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筹建,今天终于开馆了。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庆祝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的兴建,因为它是我国有史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古琴和古筝艺术博物馆。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开馆,必将推动我国古老乐器和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使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
古琴和古筝是我国古代乐器中颇具文化内涵和音乐表现力的拨奏弦鸣乐器,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展示价值。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其具体产生时间虽难以查考,但从许多文献记载中仍可寻觅到它渺远的弦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古琴就已是一件重要乐器,广泛地运用于歌唱和伴奏。所谓“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就是有力的证明。古琴艺术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后,晚唐音乐家曹柔创造了古琴减字谱记谱法,原来依靠口传心授的古琴曲便能用这种减字谱记录下来,并木刻成琴谱印刷出版了,从而使古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明、清两代编纂出版了大量琴谱,达130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琴音乐作品。琴曲就近3000首,除去重复的,仍有650余首。古琴的形制,在东汉至魏晋之际已逐渐走向定型,由五弦、十弦、七弦基本定为七弦,经过众多能工巧匠的高超斫琴技艺加工,琴的形制式样也逐渐多样化。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伯牙式、蕉叶式、绿绮式、龙首式、雷威式等50余种。这是先辈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古琴音乐根基之深厚,艺术之丰富,成品之辉煌,均令世人瞩目。特别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它更受到海内外的普遍重视。
古琴虽姓“古”,其实是后人的命称。如前所述,这件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本名琴或七弦琴。因其历史悠久,唐宋以后逐渐被称呼为“古琴”,有人便把它当老古董看待。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古琴艺术在50多年来的新的历史阶段中,虽道路曲折,但仍得以继续流传发展,说明古琴艺术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古琴艺术发展到现在,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因此,“扬州琴筝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其意义深远,对古琴艺术未来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开馆之际,适逢由
古筝原名“筝”,它的“古”字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古筝艺术与古琴艺术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史料典籍记载,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二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筝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已在当时的秦地(今陕西及甘肃、青海等地)广为流传,史称秦筝。两千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筝家的创作加工和创造发展,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的构造和形制不断得到完善,从五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到十六弦筝、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等。为了解决古筝不易转调的难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有志于乐器改革的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进行了不懈的试验探索,先后研制出多种各具特色的转调筝。这些对筝的制作探索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筝艺术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之一。
近几十年来,古筝艺术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陕西秦筝派以及蒙古族雅托噶、朝鲜族嘎呀高(伽倻琴)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特别是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业余器乐考级活动的开展及扬州多次古筝学术交流研讨会的举办,古筝学习热潮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学筝者已达一百万人之多。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古筝陈列的内容。
古琴艺术、古筝艺术珍贵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古筝艺术在当今社会虽然拥有众多的学习者,但也应当居安思危,实施“传承发展”的保护措施。因为,古琴艺术、古筝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音乐资源,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时间艺术,是可以“再生”并不在断“再生”的音乐文化遗产。因此,对古琴艺术、古筝艺术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古琴艺术、古筝艺术各种流派传承人(包括演奏家、斫琴家)的保护,保护他们在传统古琴艺术、古筝艺术生态根基上的原生性传承,并通过各种创造性的传承途径和手段使古琴艺术、古筝艺术能够继续发展。
当然,古琴艺术、古筝艺术中也有一些物质形态的物件,如琴筝的乐器、乐谱、文献等,然而这些物质形态都蕴含着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份,琴筝的乐器、乐谱、文献都具有活态音乐的性质,有着“再生”的功能。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古琴艺术、古筝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收藏和展示,促进古琴、古筝艺术活态音乐的“再生”,使古琴、古筝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冯光钰会长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