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缘一一访古琴家卫家理先生
录入时间:2006-11-17 来 源:贵州日报 [音乐考级]
一生喜琴,就没弄通”。语言间流露着老人风趣幽默的个性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笑谈间,环视这间集睡觉和存储乐器的斗室,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各种中西乐器,墙角也是码放着一些大块头,正惊叹于老人收藏丰富时,老人不知从哪拉出一条钢锯片,坐在床沿,琴弓搭在锯片,一首优美的《友谊地久天长》就从锯片上流淌而出。这熟悉的旋律过后,老人又拿起京胡来了一段漂亮的西皮二黄。接下来,一番摆谈,才知道老人从6岁开始游于艺,12岁自学京胡,13岁时受到堂兄的影响参加业余京剧票社,14岁即公开登台京胡伴奏京剧《黄金台》,同年于乐山公演《四郎探母》、《天霸拜山》、《黄金台》等剧目,一时传为佳话。
卫家理1956年2月到贵州,最后调入遵义地区文工团,直到退休。
1955年,卫家理得战友四川古琴名家
1986年他在遵义创建播州古琴研究会,被选为会长至今。
我见满壁素琴中有无弦琴一张,问及老人何故不张弦弹奏。老人小心翼翼从墙上把琴取下来递至我手上。此琴虽断纹满布,漆灰斑驳,但形制修美俊秀,制作精良。翻过琴底一看,隶款“雪夜钟”三字刻于项间,古意昂然,气象俱足。老人说这琴是贵州已故谢根
我们回到和卧室一样窄小不堪的客厅兼琴房中,老人随即为我援琴操弄数曲,其中一曲让我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惊叹古琴新曲原也可以不是一味摹古,也可以传时代声音。这就是老人于1981年创作的《四月八》,当年参加贵州苗岭音乐节,获表演奖。1983年,老人以贵州代表身份参加“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会”,会上演奏打谱曲目《黄云秋塞》和自创曲目《四月八》、《怀念引》。当时《四月八》备受老辈琴家及与会专家好评。
老人数十年来孜孜于琴道,不计酬劳,教琴育人,今虽年逾古稀,身体大不如前,对上门求教者仍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欲觅良才传琴学,共攘琴事。眼看暮色将浓,桌上的檀烟渐隐,在《阳关三叠》的悠悠琴韵中想起一联:“斗室不嫌容膝小,琴斋却乐养心宽。”也许正是老人最好的精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