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
这乐章是用小步舞曲的节奏写成的,它的独特曲式结构是(A—B—A—A—Coda),因此,既不是歌曲曲式也不是回旋曲式,但非常富有某种老式的成份,它一共升高了三次,有如在呼吸一般,是非常优美的旋律,与它应答的乐句也极为高贵、亲切,沁人心脾。和主要主题形成对比的第一插部由巨大的八度音卡农式进行开始,展现出雄伟的姿态,具有坚硬式的强音。强烈的sf时而在强拍上,时而在弱拍上,并且带有点略微生硬、恶毒的幽默,这种生硬由于八度和双音的陈述而愈加明显。兰兹曾发现这儿是“八度的森林,一个接着一个堆积起来,排除了任何旋律的因素。”
当主要主题第一次再现时,加上了细腻的音型式装饰,但再度又被短小的八度卡农式的第二插部所中断。当主要主题第二次再现登场时,变得更为精细,进行了银丝细工那样的点缀,并明显地被缩短。根据主要主题第三小节后的旋律写成的尾奏开头也十分优美,出现了一个新的美妙主题,它是主要主题的一种变形,融合着乐章两种因素的基本进行。在后半部分出现了预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信号及结尾般的宏大音响,并逐渐高昂到最强奏后再以最弱奏消失而去,表现出贯穿于这幅精密画背后的壮丽世界,显示了贝多芬雄伟的精神情操。
总之,这一乐章展示了两种音调的公开冲突,它的构思就是表达创作过程的本身在认识负担重重的思想上前进。
第二乐章
虽然它的篇幅较长,但却是一个“无穷动”的典型例子。乐章的表现手法丰富,技巧华丽,也可以说是一首相当有意义的练习曲。乐章的音乐性格十分奇异,似乎是在含糊不清的旋律与和声轮廓中漫游,似乎能从中听到邮号声、铃铛声,充满具有浪漫色彩的音响。
乐章几乎全部以分解六度音忙碌地奔驰在音型式的主题上,而且片刻不停地一直前进到最后的高潮。在任何段落都几乎找不到可以称为对比主题的旋律,主要动机形态都渗透到每一个段落,因此,没有一个地方不响出主要主题,这是非常独特而奇妙的作曲法!
乐章从头到尾浸透了幽默之情,那就是充满了无比丰富的和声以及灿烂夺目的大胆转调和调性徘徊,意外急剧的f或ff与p的交替对比。十分明显,衬托整个乐章的坚固根源是三大支柱:第一部分是温柔优美的,其形式也是独特奇妙的。第二部分是主题进行典型展开的部分,其规模是出奇地大,充满着许多大胆的转调和力度对比,这就使它近似了奏鸣曲里的展开部,音乐至终使人感到是一种犹豫、傍徨。第三部分在主题的主音持续音背景上,以柔弱p的音力再现了主题,然后由第二、三部分素材做了反复,进入尾声时感情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了,它的进行是完全服从于主题的形象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