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我国传统民歌,选手选定曲目后再根据自身演唱风格进行改编,看来要将“中国风”进行到底。


    除了中国风,大赛也提倡原创。与其他组别不同,流行组还加入“首唱曲目”的概念,在争夺冠亚季军时,选手需演唱一首由本人首唱的歌曲。组委会还将把这些“首唱曲目”挂上网公示,让网友“人肉”之以辨别真伪。

    组委会表示,“回归”后的综合素质考核更偏重艺术素质,还新增了一项表演素质考核。美声、民族组选手将根据所抽取的一段经典音乐,运用道具进行角色演绎;就连以往观众觉得稍显沉闷的合唱组比赛,也要求选手必须加入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式合唱,方能进入第二轮角逐。对此“新政”,组委会称此举是为了考核出一名合格的演员。

    而原生态组的素质考核除了往年的节奏模仿,还新增命题对话环节,由指定评委提问。这位指定评委是否就是余秋雨?对此,组委会卖起了关子、不愿提前透露。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

“青歌赛”单项决赛素质考核更加人性化

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民乐展丝竹韵味闵惠芬宝刀不老

民乐展丝竹韵味闵惠芬宝刀不老
录入时间:2006-4-22 来 源:娱乐在线     [音乐考级]

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民乐和戏曲一样,不可避免地成为小众化的艺术。但它也有自己的一部分知音。4月15号,一台名曲荟萃,名家云集的古典音乐会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一曲曲经典之作就让民乐爱好者大饱耳福。

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花哨的形象包装,在宁静幽雅的气氛中,古琴演奏家龚一,古筝演奏家罗小慈,胡琴演奏家李肇芳等数十位名家轮番登场,献上《汉宫秋月》,《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古典名曲。

整场音乐会的最高潮,无疑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亮相。这位年过花甲且重病缠身的老艺术家一连演奏了《霓裳曲》等三首由她亲自改编的作品。

5月4号,这场民乐古典音乐会还将在上海音乐厅加演一场。


“武汉造”钢琴家徐洪:走艺术道路不是百米冲刺
录入时间:2010-6-5    来  源:小蝌蚪音乐学习网

              

                                 钢琴家徐洪(资料图片)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张聪)他可能没有李云迪和郎朗知名,但自他指间流淌出的音符,同样让人沉醉。
  昨晚,琴台音乐厅,27岁的“武汉造”钢琴家徐洪,用一曲贝多芬的《月光》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而这位被《纽约时报》称作“比起郎朗和李云迪,有着更敏锐的音乐洞察力”的艺术家,对于成名,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掌声和光环曾是学琴的动力
  第一次接触钢琴时,徐洪不足三岁,跟舅舅逛街时进了一个琴行,一看到琴就吵着要买。结果当然没买成,但父亲敏锐地感觉到徐洪对音乐的热情,就让他学了钢琴。
  跟李云迪、朗朗一样,为了他学琴,徐洪全家人从芜湖搬到武汉,父母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为了儿子,一切从头再来。
  不过徐洪坦陈,真正学起钢琴,自己反倒不喜欢了。直到进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前,枯燥的练习让他对音乐兴趣不大,“弹得好跟天赋有关,我那时候其实是排斥的。但小孩儿就喜欢那种被人仰望的光环,喜欢周围人的追捧,掌声令人陶醉,于是就那么坚持了下来。”
  国外“镀金”遭遇心灵冲击
  2001年,徐洪赴美深造,国外的教学方式和音乐理念,才第一次对他产生了心灵的冲击。“小时候的训练真的是童子功,全部都是指法、技术的练习,音乐的理念和精髓,孩子们根本不可能理解。”
  他笑着举例,“小时候练琴,有一个观念是手指力度非常重要,于是就在手腕上放一枚钱币,不管你怎么弹,都一定不能让它掉下来。”记忆中,一帮孩子傻乎乎地僵着手臂,拼命抬高手指。结果去了美国才懂,手指力度来自小臂,“不牵动整个手臂和手腕,怎么会有张力和节奏?”
  看淡名气,艺术路是长跑
  跟所有钢琴天才一样,从小到大,徐洪经历过无数钢琴比赛,在“香港中国作品钢琴比赛”中,李云迪是第一届冠军,而他折桂第二届。不过,虽然跟郎朗认识,跟李云迪打过乒乓球,虽然在国外知名度很高,但回到国内,徐洪马上“默默无闻”,甚至连那两位“巨星”,现在也是“我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
  同样20多年的努力,在国外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回国后的待遇和名望却不同,会让徐洪难过吗?“你说一夜成名?几年前我期待,我希望有很多地方请我去演奏,希望自己出现在广告画里,希望CD里播的都是我弹的曲子。而且那时候我也有很多演出,但到最后,我看到机场就想吐。”
  他说,他去年想明白了,“艺术家的道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跑,我希望自己的成名是一步一步来的。”而现在,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不是成名,而是每天练琴6小时,“练着练着,如果能成名,更好。如果不能,我也没浪费光阴。”
  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