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农村老人,他们自己出钱做行头,买乐器,自弹自唱,逢年过节、谁家有红白喜事、老人过大寿、家里来贵宾都要请他们去演出,只要茶水,不要报酬,去别的村镇演出时,还自己掏打的费,他们在村里上演着自己编导的一出又一出戏。
12月16日,沙湾县柳毛湾镇汇民渠村里又响起了二胡、板胡、三弦和碰铃的声音,这是殷德老人和老年自乐班的演员们正在家里演出呢,很多街坊邻居也跑来观看,还有年轻人凑热闹呢!最近天很冷,他们没有去外村演出,就是轮流在各个“演员”的家里唱,客厅就是他们的舞台。
自乐班里4位成员负责伴奏,其他6位演唱,他们演出的内容很丰富,有黄梅戏、眉户戏、新疆小曲子,有时也唱一唱秦腔,还有通俗歌曲。
有文化的俞正元老人还把村里的事编成唱词,先让老伴杨贵兰学着唱,俞正元既是二胡伴奏又是自乐班里的编剧、导演,花了800元钱买的二胡是他的心爱之物。
俞正元编的《村里有个好媳妇》,是以他们村里一个孝顺公婆的媳妇为原型,经过传唱大家都很认可;还有《这个婆婆有点怪》,指出婆婆看不习惯年轻媳妇的行为,常和媳妇吵架不对。这些连唱带说的节目很受老年人的喜欢,很多年轻人也爱看,这些自编的节目有时套用老歌曲的调子,有时穿插在戏曲中。
老两口都是自乐班的成员,他们家也就成了自乐班的联络站,过春节时他家的电话不停地响,都是邀请他们去演出的,每到一家,主人只需端上茶水,为男“演员”摆上香烟就可以了。
杨贵兰不光能唱,她还是自乐班里的服装设计师和化妆师,大家演出的服装都是她带头做的,做头饰时,用上了小孙女的头花,儿媳妇结婚时用的胸花,旧衣服上的装饰物、漂亮的纽扣……黑色毛线编成的辫子一直可以垂到脚后跟,演出服上的绣着艳丽的花朵,她还有一个化妆箱,要演出时和服装、道具一起放在旅行包里。
她的嗓音很好,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很有味道,眉户戏《梁秋艳》也是她的拿手好戏,边唱时她手也在忙活着,拿着用自行车铃铛改做的铃铛打着拍子。他们有时在村里演出,有时去邻镇,四道河子镇、老沙湾镇、尚户地乡他们都去过无数次了。
在这几个镇还有他们的票友和戏迷,他们时常交流新曲目,有时镇上流行什么新戏曲,他们就买来光碟跟着学,这个自乐班成立5年了,最初只有他们3个人,对他们这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村里的其他老人很羡慕。
61岁的殷德老人不识字,只要他听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摸索着用板胡拉出来,他说,年轻人到镇上去唱歌、跳舞,农村的老人们劳苦一辈子了,也该玩一玩了,他希望他们的老年自乐班能有更多的老人参加。
人们关注年老人生活的同时,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也应该得到关注,柳毛湾镇今年成立了老年协会,常组织老人们扭秧歌,唱大戏,让自乐班的老人有了更大的舞台,老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