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年高的心里,他从事的是一种以情换情的事业,没有真情付出是征服不了观众的。他坦言,今后什么都可能改变,但有一点不会改变:让笛声吹得越来越悠扬。
独奏音乐会征服听众
“音乐会后我上医院了,前两天刚挂完吊针。”12月5日,刘年高一见到笔者就直呼“累”,不过脸上尽是欣喜。
11月21日晚,31岁的刘年高终于圆了梦,在海宁电视台演播厅举行了个人笛子独奏音乐会,后来海宁电视台还把音乐会制作成节目,在电视上播了好几次。这个来自湖南攸县的山娃子一下子成为了海宁的公众人物。
“电视刚播完那几天,我走在街上,冷不丁就有人拉住我,对我说,你是电视里那位笛子演奏者吧?”刘年高想不到,自己来海宁不到一年,就让这么多的海宁人认识了。“虽然许多人还叫不出我的名字,但海宁人的热情让我感动。”刘年高说。
当晚7时半开始的音乐会座无虚席。整场音乐会在赵松庭的经典曲目《三五七》中开场。主持人一报完幕,现场立即变得鸦雀无声。刘年高的笛声一起,全场数百双眼睛直了,随着悠扬的笛声不断推进,听众的表情也随之活跃起来:有惊讶、有惊叹、有陶醉……全都沉浸在刘年高的笛子世界里。而现场的气氛也激起了刘年高的“斗志”,他一首接着一首,连预定的中场休息都放弃了,甚至连原本要更换不同演出服的计划都缩减了,整整70分钟,表演一气呵成。
“我只想让观众满足。”第一次连续演奏这么长时间,刘年高累得满头大汗,但他对笔者坦言,观众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感受,他不想让观众失望。
“我从事的是一种以情换情的事业,没有真情付出是征服不了观众的。”刘年高说,他会永远用真情去演奏笛子。
魂牵梦绕的是笛子
刘年高出生在湖南攸县的山沟沟里,在那连上学都成问题的家乡,拜师学笛是不可能的。“8岁随母亲去拜菩萨,第一次听到了笛子声,喜欢得不得了,想学,但只能把念头深藏在心里。”
刘年高接触笛子完全出于偶然,但成为现在的中青年笛子演奏家却是必然。因为无论在他艰辛的求学过程中,还是在打工谋生的过程中,他都心无旁骛地喜欢笛子。终于在他17岁时,刘年高真正用嘴巴吹起了笛子。“那年我考取了县里的剧团。”刘年高回忆说,团里问他喜欢干吗,他说喜欢吹笛子,于是开始拜师学起了笛子。“我从来就没想过学其他的。”
“饥渴”的刘年高学起笛子来跟玩命似的,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摸出笛子吹起来。“我太想早日站到舞台上演奏了。”刘年高说,当心里的梦有了实现的希望时,自己怎能不去抓住它好好珍惜呢?
吹上笛子,进入到笛子的世界,刘年高越发觉得,笛子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付出的事业。为了追求艺术,他告别了县里的剧团外出求师学艺。但求师学艺的路途却是那样的坎坷。
“我干过电工、开过饭店、做过批发部职员……”刘年高告诉记者,老师有些在杭州、有些在北京,所以为拜师学习笛子而东奔西跑,光路费花了多少自己都记不清了,“不过干每一样活时,我觉得我都在不断地接近我的梦想。”
刻苦努力加上对笛子的情有独钟,使刘年高在笛子演奏上的造诣不断提升,最后甚至得到了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的赏识,被收入门下。刘年高终于开始“登台”了。
艺德兼备 高山流水
这是蒋国基对刘年高的评价。
今年蒋国基获悉刘年高要开自己的第一个笛子独奏音乐会时,欣然提笔给刘年高写下了如下一段话:尽管你是那样的落寞、孤寂和清苦,然而对笛子事业依然如痴如醉,执迷追求,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为求一技之精美,凭着充溢的才华,独到的感悟,严格的训练,探得笛学之真谛,无论在掌握多种细致、高难度的现代技法,还是在开掘精深博大的传统笛艺方面,均有所建树,刘年高已成为当今中国笛坛颇具实力的青年演奏家……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艺德兼备才能高山流水。
“师傅对我评价太高,让我愧不敢当。”刘年高说。不过他懂得师傅的用意,他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师傅的教导。
刘年高在自己笛艺有所成后,一直在为中国的这项传统精粹做着传播的事情。他先后在老家、浙江温州以及嘉兴、海宁等地带孩子们学习笛子。他现在是坐落在海宁市的浙江省青年艺校的老师。“我带了70多个孩子,一周时间几乎都安排得满满的,虽然跑来跑去授课很劳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刘年高说,如果听到自己带过的学生有成绩出来,哪怕是一丁点儿,他都会比学生自己还高兴。“民族音乐是广阔而沉实的,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