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乐是西安独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盛唐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音乐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作为唐朝都城,西安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也保存了众多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长安古乐在唐朝时主要在宫廷演奏,被称之为 "伎乐",分 "坐部伎"和 "立部伎"。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唐宫廷乐人流散民间,古乐随即在民间传承发展,特别是在西安城区和郊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原生乐曲。据考证,"长安古乐"即是唐代宫廷的 "唐大曲"。唐大曲主要用做皇帝大典朝礼、祭祖、迎宾、夜宴伴奏音乐。自唐朝始,迄今已流传逾1300多年,被世界音乐界誉为音乐的“活化石”。
千年以来,长安古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广为流传,在北方,谓之 "西安古乐”,在我国南方的 "南音"和日本的“雅乐”中,都能听到长安古乐的遗韵。近年风靡世界的"中国丽江纳西古乐",正是长安古乐的一脉支系。另据考证,长安古乐流传至今有文字记载、有乐谱相传的曲目约有近500首。其内容分为4种:古代佛教音乐、古代道教音乐、唐代宫廷音乐、民间祭祖喜庆音乐。正是这批曲目,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精华。
长安古乐的曲目和演奏,有四个调:六(C)调、尺(G)调、上(F)调、五(D)调。长安古乐用中国古代工尺调来记谱,记谱方法的丰富、准确和音符的多样性,使它成於流传千年的清音。
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分座乐和行乐,座乐多是坐着演奏,演奏大套曲,行乐就是站着演奏或行进中演奏,常会奏一些短而优美的乐曲。其演奏乐曲种类丰富,打击乐有鼓(堂鼓、战鼓、乐鼓、豆鼓、单面鼓、高把鼓),锣(铰锣、马锣、手锣、云锣、疙瘩锣),铰(铙、大铰、小铰、京铰),木鱼(大、中、小),还有梆子以及笛、笙、管子等管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和选择的多样化,长安古乐这一古老的曲目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今,能够演奏长安古乐的民间乐社只有长安区何家营古乐社、周至县集贤镇古乐社以及西安城隍庙、西安朝贺巷、保吉巷古乐社等,而东仓古乐社等几家只剩下几位乐手,已无法组织起演奏班子,面临绝传。
2000年1月,陕西长安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成立,整理创作排练了以长安古乐为主打品牌的“民族精华”、“民族精典”、“民俗精粹”三台小型多样,包含10余个艺术表演门类的艺术节目。该团是目前国内唯一能以盛唐宫廷乐队 “八音合鸣”之金、石、木、土、丝、竹、匏、革乐器编制乐队的长安古乐现今存世明间乐社中的有代表性的古乐艺术团。自2002年起在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千年古寺西安小雁塔驻场表演数百场,已受到30多万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