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节,天津歌舞剧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鸡年中国民族音乐会”,表明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乐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8年来,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
“此次维也纳演出是所有演职员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竭尽全力选择精品,以最优质的作品走进维也纳、走向全世界。”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说。
对他们而言,这次机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出天津的文化品牌,也在于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增进国际友好往来。专家们指出,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和一项国际性传统文化活动,它的延续性在促使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国际舞台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天津歌舞剧院民乐团是继南京民族乐团之后第二个登上“金色大厅”的地方民乐团体。“中国民族音乐开始在欧洲主流音乐市场上开拓出新的天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音乐人引以自豪的事情。”高久林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音乐受到港台流行音乐和外来艺术形式的冲击而走向衰落,民族音乐一度无人问津,市场大幅萎缩,民乐演奏家不得不纷纷改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张升平说:“那个时候的民族乐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人们以会演奏西洋乐器为荣,吹笛子的改吹萨克斯,弹琵琶的改弹电吉他,由于没有市场,很多地方的民族乐团纷纷撤掉。”
然而今天,这种局面已完全改观。张升平介绍,全国现在有几十个地方民族乐团,除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国其余各省市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乐团,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市场。
“今天民乐市场的繁荣首先是民族意识回归的结果。”张升平说,“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只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才能代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今天人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民乐方兴未艾的同时,关于民乐如何发展的讨论和争论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添加了各种现代元素的新民乐和传统民乐可谓百花齐放。以时尚著称的“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火爆非常,随即“出口转内销”进入国内演出市场。这一在民乐中融入大量现代音乐元素的乐队,更像是一支流行乐队。
在谈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中,民族音乐家们大都表现出了“百花齐放、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中国柳琴学会副会长、著名柳琴演奏家王红艺认为,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关键是找到好的融合点。王红艺说,无论演奏的形式和方法如何创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到魅力就在于其浓郁的民族特性,民族特点一定要长久地保持下去,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