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东网10月31日电 (廖丽丽) 记者31日从广州大学获悉,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教授近日于该校音乐舞蹈学院举行了“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的专题讲座,为该校师生展现了我国多声部民歌的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
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现在正在以令人痛心的速度快速消亡,越来越多的人对民歌的认识不足。在讲座上,樊祖荫教授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多声部民歌进行了分析,从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说到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与基本特征,又谈及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到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的诸要素。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西部的大开发等诸多原因,人们的生态环境以及劳动生态方式发生变化,很多风俗活动不再举行,与此相关的民歌也就慢慢消失了。人们对民歌的认识时常有偏差,有许多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错误论调,如 “中国音乐一直是单旋律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没有复音音乐”等,樊祖荫教授特别指出这些论调是不符合实际的。
讲座过程中,樊祖荫教授还结合丰富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音响资料,对我国部分民族的多声部民歌音乐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为广大师生展现了我国多声部民歌的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
据悉,我国目前已经加紧了对民族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步伐。除了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抢救性保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放进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文化人才,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