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1月14日播发题为《挣扎中的傣族文化》的报道:随着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傣族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傣族村落文化被现代汉族城市文明逐渐同化的背景下,一些傣族人靠着音乐和建筑在努力维系着和自己民族的最后一丝关系。
西双版纳日益现代化
西双版纳,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名字。孔雀的故乡,大象的家园,美丽的傣族姑娘和狂野的泼水节让中国西南边陲的这片热带雨林一直成为中国旅客最趋之若鹜的地方。随着这几年中国东南亚交通枢纽的日益完善和旅游经济的如火如荼,西双版纳的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宾馆酒店拔地而起,许多村寨坝子被钢筋水泥取而代之。一幕幕在全中国各地火热上演的现代化场景,正在迅速波及到这个曾经沉睡了几百年的佛教王国。对此,从事佛教工作的傣族人艾罕恩说:“建筑极不协调。那些他们所谓的傣族文化和传统建筑其实是错误的。那些所谓的傣族专家并不是傣族人。那些表演给人看的都是假的。真正的傣族东西要到村寨里面去看的。生活里的才是真实的东西。”
吊脚楼和传统服装正逐渐消失
一个坐落在中国和老挝边境的傣族村寨,这里的居民保持着最传统的傣族生活方式。老人们都穿着传统的傣族服装,嬉戏玩耍的孩子们累了就坐在老人怀里听用傣语讲的故事。家家户户都住在传统的吊脚楼里。村长波诺香说:“不管我赚多少钱,我都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不会去改变我的民族习惯。我喜欢住在吊脚楼里,喜欢在房间里做烧烤。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完全改变我的习惯。”
事实上,大部分傣族村寨都在发生波诺香所不愿看到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吊脚楼被钢筋水泥式的现代乡村建筑所取代。同样,很少有年轻人会穿传统服装。
在城市中出生的傣族孩子基本已没有了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机会。25岁的傣族青年廖俊杰为此感到很遗憾:“到我这里已经把这个民族文化丢的差不多了。到我儿子时估计民族文化一点都没有了。”
借助音乐让傣语继续流传
傣族文化人艾香仔意识到为吸引年轻人学习并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文化融合并具备流行气质。为此艾香仔创办了名为“盛太乐”的音乐品牌,专门从事傣语流行歌曲的创作与推广,并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开了一家酒吧吸引年轻人来听“盛太乐”的音乐。他说: “我们傣族群众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母语音乐。”
在艾香仔等人的推动下,近些年来傣语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盛太乐旗下已经有了几十支由年轻人组成的流行乐队并定期录制唱片。他们的傣语音乐甚至流传到了老挝、泰国和缅甸禅邦等与傣族文化语言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在艾香仔看来,最重要的是,现在傣语音乐在傣族的家乡西双版纳已经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