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岁的邓攀,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他多才多艺,音乐、奇石、根雕都小有建树,他是汉族,却会说哈萨克语,会唱哈萨克族歌曲,会制作冬不拉……当地人因为他是四川人,就叫他“四川哈萨克”。
邓攀原是一个走家串户的木匠,在上世纪70年代,他带着做木工活的工具,从遥远的四川老家来到尼勒克县谋生,给附近的农牧民打家具。那时,牧民家里都有冬不拉,出了故障就找邓攀帮助修理,这可难坏了他,别说修理了,以前连见都没有见过,怎么修呢?可是心灵手巧的他边琢磨边修理,三鼓捣两鼓捣竟也修了个七八分,这一下勾起了他对这种乐器的兴趣,能不能自己也制作呢?1987年,邓攀花了五天时间做了第一把冬不拉,外形难看得很,但声音还凑合。过后,那把冬不拉被一个哈萨克族老乡买走了,这给邓攀制作冬不拉增加了信心。从此,邓攀不断学习、摸索,终于自创出一套制作冬不拉的方法。
后来,邓攀听从了一个懂行的哈萨克族人的建议,改用榆木和杨木制作冬不拉,做出的冬不拉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长期与牧民相处,使邓攀学会了哈萨克语,尽管说的不地道,但他依然喜欢用哈语与牧民交流。由于邓攀喜爱音乐,在修理制作冬不拉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哈萨克族爱好音乐的人,邓攀就让他们教自己弹冬不拉,并学唱哈萨克族民歌。
邓攀还将这些民歌翻译整理出来,自己再填上词,目前,他已写出了50多首歌曲,《唐布拉之恋》《故乡》等一些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共同家园热爱的歌曲已被唐布拉草原牧民传唱。
2006年,邓攀制作了一把重30公斤、长3.6米,需要两人合力才能弹奏的巨型冬不拉。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冬不拉乐器,通过音乐了解哈萨克族民族。2007年,这把冬不拉被伊犁师范学院收藏,不仅圆了他自己当初制作这个大冬不拉的心愿,还圆了一个哈萨克族青年的愿望。哈萨克族青年叶克台今年24岁,初中毕业,没有一技之长,还爱喝酒。但是,他对音乐有一种天赋,冬不拉弹奏技术娴熟。邓攀看到这些,就经常跟他聊天,劝他积极向上。当伊犁师范学院得知邓攀制作了一个巨型冬不拉,就跟他联系想收藏这把冬不拉。邓攀不要一分钱,他有自己的打算,想借此机会让叶克台系统地学习乐理知识。就这样,学院被邓攀深深地感动了,叶克台被破格录取了,那个巨型冬不拉也收藏在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馆。
邓攀认为制作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继续传承下去。近年来,邓攀一直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几十年的制作冬不拉的技艺传授给哈萨克族年轻人。
就是因为多年来这种对哈萨克族群众深厚的感情,邓攀这个四川汉子热情地传播着哈萨克族文化和艺术,传递民族团结友爱的情谊,获得了各族群众的一致称颂。这几年,邓攀在自己家弄了一个简易的展厅,将自己制作的冬不拉以及奇石根雕展示出来,想以此为平台,将冬不拉制作艺术传承下去。
作者: 郭旭霞 、王馗
文章来源: 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