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屡获奖项;也有“一走就不会唱,一唱就不会走”的时候—国交合唱团唱了半个世纪
国交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欧美经典合唱作品音乐会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2月2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欧美经典合唱作品音乐会,唱响《宁静的夜》、《圣母颂》、《维也纳,我的梦中之城》、《玫瑰花献给你和我》、《哈里路亚》、《深紫色的情怀》、《我的太阳》等20首经典合唱作品。
音乐会指挥杨鸿年在每首曲目之前,都用舒缓的语调介绍该曲目的特点、风格,提示哪些段落需要认真聆听。演出结束,在观众掌声盛邀之下,杨鸿年返场,指挥合唱团以《闪亮的日子》作为音乐会的尾声。“这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闪亮的日子》。”几位观众不约而同地表示,以前听过这首歌不同版本的独唱,都不如合唱版意味深长。
半个多世纪的出色成绩单
像这种欧美经典曲目的排演,国交合唱团每年都会进行几次。“虽然世界经典作品在我国票房不好,没有唱红歌那样让观众喜闻乐见,但就算日程再紧,我们也要保证平均每个季度排演一次经典曲目音乐会,这对保持合唱团演唱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合唱团团长黄越峰说。
正是由于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国交合唱团形成了朴实高雅、豪迈细腻的演唱风格,能够准确诠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这个成立于1956年、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合唱队伍,在国内外演出比赛中屡有斩获。
上世纪50年代,国交合唱团代表中国在两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合唱比赛中获金奖和银奖;1959年成功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为该曲在新中国的首演;1979年参加菲律宾第一届国际合唱节,他们的歌声被观众称为“清脆甜美犹如优质的瓷器”;1985年,国交合唱团在香港黄河音乐节的演出倾倒万名观众;1992年,合唱团在新加坡演出《黄河大合唱》等中外合唱名曲,引起轰动;1993年8月,合唱团访问美国、加拿大,并参加在温哥华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合唱音乐研讨会,演唱了中国经典合唱曲目,引起强烈反响,国际音乐界评论其“无论在合唱技巧还是发声训练上,毫不逊色于世界任何一支合唱队伍,而且音色之美更令人赞叹”;1995年,国交合唱团出访马来西亚,在10个城市演出合唱音乐会,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1993年与1995年,合唱团两度在台湾六大城市巡回演出,备受关注;1997年香港回归后,合唱团再访香港,演出3场曲目不同的合唱音乐会;1998年,合唱团应邀赴澳门参加第十三届澳门国际音乐节;2008年,合唱团应邀出访奥地利维也纳,在金色大厅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老一辈音乐家李凌、指挥家严良堃、秋里为合唱团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汤沐海、马革顺、徐瑞琪、俞峰、余隆、吴灵芬、刘燕平、曹丁、亚伦、小泽征尔(日)、大卫·拉森(美)、奥尔迪斯(英)、让·皮里松(法)、杜马舍夫(俄)、杰夫林(俄)、希尔别什(美)、叶咏诗(中国香港)、杜黑(中国台湾)、郭孟雍(中国台湾)等都曾与合唱团同台合作。
除了国内外巡回演出外,国交合唱团还为电影及电视录制音乐,出版发行了许多唱片,作为国内合唱团体的领头羊,为丰富人民音乐生活,提高大众欣赏水平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表演融入合唱
近年来,为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国交合唱团突破藩篱,大胆创新,推出了《燃烧的岁月》、《浪漫早春》、《伏尔加之声》等专题演唱会,边表演边演唱,将现代舞台的视觉效果与合唱艺术相结合,给观众以新颖、生动的艺术享受。
如今情景合唱已广泛运用于合唱演出和比赛,但在当年,实现这个突破颇费周折。
2005年,黄越峰初到国交合唱团时,发现演员只会站在合唱台上演,没有其他肢体动作,他们也很少去背谱。唱歌剧出身的黄越峰决定把歌剧元素引入合唱,加上布景、道具、舞美,让合唱情景化、情节化,让合唱演出成为综合舞台艺术。
起初,国交合唱团的演员很抵触这种形式,一是背谱难度大,二是不会表演,对于歌剧演员来说轻而易举的舞台动作,他们做起来却十分拘谨,“一走就不会唱,一唱就不会走”。
通过严格训练,第一场情景合唱终于亮相。“没想到演出时反响那么大,我们从来没得到过那么热烈的掌声,这让我们越演越有信心。多场演出下来,现在几乎是不让表演就不会唱了。”国交合唱团一位年轻演员说,现在合唱团每拿到一台新的节目,演员们都主动要求找舞蹈老师为合唱编舞。
这种演出形式很快应用于国交合唱团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下乡”以及各种商演之中,也为国内其他合唱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国交每场新排演出结束,都会有别的合唱团来借衣服、借道具,学习经验。
合唱团体众多 合唱却未普及
说起合唱,许多人会觉得再熟悉不过。由于有歌词、有故事性,合唱向来比器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理解。许多人在学生时代被“抓壮丁”参加校园合唱比赛的经历,已成为他们对合唱的刻板记忆。假使他们从未到剧场里听过一场合唱音乐会,从未听过专业合唱团体开嗓,他们也会觉得合唱极其贴近生活,不信且看公园里、小河边乃至居民楼下,常有退休的大爷大妈列队齐展歌喉,日日叫早、夜夜欢歌。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合唱,那就大错特错了。
曾受邀担任多场合唱比赛评委的黄越峰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举办合唱比赛表现出地方政府对合唱艺术的重视,但举办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合唱是什么,认为大家合起来一块儿唱、唱齐了、声音越洪亮越好,就是合唱,甚至不知道有声部这么一说,连四声部都不知道,更别提八声部、十六声部了。”
蹊跷的是,虽然多数人对合唱还很懵懂,合唱行业却正在以一种团体数量猛增的方式蓬勃发展。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音协合唱联盟注册的合唱团体,仅北京地区就有3300多个。这个让人咋舌的数字不包括散布于公园、路边和社区里自娱自乐的“合唱”大军。登记在册的合唱团是什么概念——有固定人数和规模、定期训练、参加比赛、拥有专业指挥,并能得到专业人士的及时辅导。
不仅合唱团数量井喷,合唱基地、合唱比赛都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合唱事业貌似一片红火。
对此,黄越峰表示,合唱团体数量虽多,但喜欢合唱、参与合唱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通过合唱的方式宣泄情绪、寻找寄托,合唱其实并未在广大人群中普及。这直接导致人们不愿意自费进剧场听合唱。“合唱归根结底是门剧场艺术,要提倡人们走进剧场欣赏合唱。电视、广播毕竟有其局限性,无法呈现剧场的气氛和效果。全民的合唱水平、欣赏水平依然有待提高。这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政府支持,二是媒体重视,三是从小了解合唱常识、培养合唱爱好。” 记者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