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一封来自中奥建交40周年庆典音乐会组委会的特快专递寄到了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这是一封来自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发出的正式邀请函:作为全国普通中小学中人数最多、声部最全的教师大型民族乐团,贵校教师民乐团自组建伊始,在潍坊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领导和支持下,在袁月娥校长的潜心努力推动下,本着“每位教师都是教育家”的教师发展目标,克服重重困难,短时间内由一支“业余”的团队迅速成长为一支成绩精良乐团。特别是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乐团凭借严谨的音乐风范和精湛的演绎水准,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界、艺术界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誉与认可,为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探索培养教师和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扩大潍坊民族音乐对外交流空间,展现新时期中国教育新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积极的努力。
这让很多外界人士产生了种种疑问:潍坊高新双语学校教师民乐团是一支怎样的乐团?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支乐团?它是如何建立的?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了解了这支乐团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乐化人 一种创新的教师培训方式
面对年轻的学校、年轻的老师、年轻的管理办法,如何使学校尽快成为“内地人为之自豪、外地人为之向往”的品牌学校?一所崭新的学校,正如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如何在上面描绘最美好的图画?
从教师培训开始。
据潍坊高新双语学校校长袁月娥介绍,面对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崭新的教师群体,如何使这支队伍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坚强的团队,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学校的性格和文化底蕴,成为摆在袁月娥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与全体教师、中层干部进行磋商,找专家进行论证,最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袁校长的头脑中形成——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聚合人心,并提升高新双语学校每一位师生的生命质量。师生全员参与,由外聘教师为主到全部由自己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个课题,后来被命名为“乐化教育”。
一谈起乐化教育,袁月娥校长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音乐可以塑造人的性格、音乐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古今中外,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这为学校开展乐化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晋书?乐志》云:“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宫商角徵羽”是古代的五音。“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早在唐代,人们就已认识到了音乐不仅有娱乐作用,而且对于人的性格与行为有重塑功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论中,也指出了“乐”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节也。”“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记》)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张建老师对中国的古代文化颇有研究,他对笔者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礼记 经解》特别谈到乐的教化作用,用了极为精辟的四个字:‘广博易文。’‘易’是变易,‘文’是文雅。有了音乐素养,整个人的气质也就不一样了。”
科学老师闫振山说:科学家爱因斯坦自认为拉小提琴的成就要比他物理学的成就高。爱因斯坦说过,他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的。”语文老师潘健健说,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每天弹琴二三个小时,剩余时间伏案写作……
科学研究认为,人先天的智力条件是差不多的。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不够聪明,就在于人的潜能是否被有效激活。尽管音乐不是激活人的潜能的唯一手段,却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为了锻造一支业务精湛、气质高雅、团结上进、以身作则的教师队伍,高新双语学校首先成立了教师民族乐团。这种另类的教师培训的方式被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称之为“别样的培训。”
从“忍受”到“享受” 改变悄然发生
凡事都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乐化教育”也是如此。从“不愿学”到“乐意学”,从“忍受”到“享受”,老师们的改变悄然发生。
每个周一下午,是学校集体排练的时间。先是学生练习,学生学习结束后有一个半小时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雷打不动。遇有演出任务,周末和寒暑假还要加班。
教师民乐团刚成立的时候,有些老师有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很多人点名都不到;到后来,特别是当老师们能够独立演奏出曲目的时候,根本就不用点名了,都是全勤;再到后来,集体学习结束了,老师们从民乐排练厅回到各自办公室还是不愿走,抱着乐器练个不停……
10月份的一天,记者到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采访,一走进教学楼,就被不时传来的乐器演奏声所吸引。循着声音寻找,几乎每一个教室都有老师在演奏乐器,而这些教室也被贴上了诸如“笛子组”、“琵琶组”、“笙组”、“二胡组”等这样的标签。
记者到访的时候,袁月娥校长正一个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练习二胡,桌子上摊着一摞乐谱,怀里抱着二胡,神态忘我,连记者进入她的办公室都没有觉察到。她告诉记者,本来她是琵琶组的成员。因为二胡声部比较薄弱,她便主动加入进来。作为校长,她要带个好头…… “教师民乐团成立两年多了,从不喜欢到喜欢甚至痴迷,我发现我整个人都改变了很多,变得比以前自信,比以前开朗,比以前宽容……我们已经能够演奏18支曲子了,我想起来就莫名兴奋,老话说‘技多不压身’,我为我学会了一种技艺而由衷地高兴。虽然乐团训练占用了我们的部分休息时间,但我们觉得学习民乐也是一种休息,而且这种休息充实而又快乐……”民乐团的一位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张建老师对曹操《短歌行》里的句子耳熟能详。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真的与“笙”发生了联系,而且联系地还非常密切。 2008年4月,张建老师被调入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就在他报到的第二天,学校就发给了他一件乐器——笙。看着乐器上的那些小孔,他有些恍惚,自己压根就不懂乐器,难不成要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不做南郭先生,那就得好好练啊!我家住在城郊,刚开始,我一吹笙,整个村子里的狗都叫,可我还是坚持练,半年以后,我吹笙,村子里的狗再也不叫了……”张建老师特别“强调”,狗不叫了绝对不是因为习惯了他吹笙的声音,而是因为他已经不是“南郭先生”了,已经能够吹出美妙的乐曲了。 周颖臻是一名数学老师,在大学时选修过琵琶,本以为离开了大学校园,再也没有机会演奏自己心爱的乐器了,没想到,学校竟让她和琵琶再续了“前缘”。她告诉记者,感觉好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一位知音。每每开始演奏,心里都会荡漾着一种幸福的感觉,她是在“享受”音乐,带着这样一种感觉再走进课堂,面对学生,那课堂将会更加优质高效。
民乐团的“总教头”,有着几十年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梁明老师告诉记者:“如今,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老师,往那儿一站,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 在成立教师民乐团之前,高新双语学校的教师接触过民族乐器的不足20%,会熟练演奏一种或一种以上民族乐器的更是不足10%,而“不识谱”的竟占到了80%以上。而教师民乐团从2008年3月组建至今,已从最初的36人发展到83人,学校老师全员参与。老师们从最初的“不识谱”发展到了现在能够演奏12个完整声部,35种乐器。更为重要的是,袁月娥校长进行“乐化教育”最初所期望的“老师们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
“既是学生又是老师” 一场崭新的素质变革
二胡的“叨唆”弦,辅导老师顺手写在黑板上,杨爱霞老师一时没搞懂,茫然提问:“老师,十五弦在哪里?”弄得老师很无奈。更有趣的是,一次老师教学一段练习曲,其中一句是:“5656565”,突然跳跃到“5”,陈红梅老师一时没找到位置,情急之下问老师:“5是哪根弦?”已深知他们水平的老师伸出5个指头:“就是5!”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给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慢慢的,随着老师们能弹出曲调,开始能弹“小星星”之类的小曲子,大家慢慢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因为都是从零开始,谁也不愿落后,天赋稍差的老师就私底下下功夫。其中打击乐的杜卫玮老师,晚上回到家怕弄出声响影响邻里,就拿小棒在腿上练习,结果第二天发现,自己的腿上竟青了一大片;打大鼓的张瑞艳老师进学校时我们已学了半年,为了赶上大家,练得入了迷,晚上做梦都在练习,就这样逼着学变成了比着学,比着学慢慢变成了互相学……
老师们音乐素养的提高,使他们全部摘掉了乐盲的帽子,以前不喜欢音乐的,都很喜欢了,有的老师达到了迷恋的程度。业余时间飘荡在校园中的是琴声和歌声。气质更加高雅,大多数老师能够作为学生的民乐教师进行授课。为学校乐化教育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师资基础,实现了乐化教育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刚接一年级班的刘晓丽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欣赏的是二胡独奏:赛马。随后他拿起二胡给学生走了一曲,小学生没有想到自己的语文老师竟会拉二胡,都露出惊讶和佩服的夸张神情,这让刘晓丽内心里特别自豪和幸福,她说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
刘可秀老师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后进生’内心的细微变化,他们敏感、脆弱、怯懦,即便是老师表扬他们,他们都会持怀疑态度。因此,越是‘后进生’越需要理解和呵护。”带着这样一种因为学习乐器而带来的“大彻大悟”再去面对“后进生”,她再去看待“后进生”时,多了一些关心,一些呵护。
在袁月娥校长看来,老师们之间原本是同事关系,平时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可通过共同学习民乐,又多了一重关系——同学,老师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对于学校的乐化教育,一年级一班学生张晓宇的家长的看法代表了家长们的心声:“师生的艺术风采让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在前进道路上的朝气,让学生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高新双语学校是明智的选择,相信孩子在这样的生活学习环境中一定会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9年12月27日,高新双语学校教师民乐团在富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雅乐铸师魂”新年音乐会;2010年10月16日,赴北京举行“同一个舞台,同一个梦想”专场音乐会;2010年11月12日,在第八届京港课程专家交流会召开之际,举办“国乐飘香”专场音乐会……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我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有新举措》为题对学校的乐化教育状况进行了报道。山东教育电视台、潍坊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对学校的乐化教育状况多次专题报道。12月,中奥建交40周年庆典音乐会组委会邀请高新双语学校教师民乐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冬掬雪花化汗水,春吹桃李满天下。”高新双语学校教师民乐团的成立为学校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为高新区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实现教学相长、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爱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巨大作用。2009年10月,高新双语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校”;11月,潍坊高新区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区”;12月,潍坊高新区获得“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优秀奖”。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袁月娥校长告诉记者,在“教师为先”解决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之后,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学生民乐团的建设。学校把“每生学习一门乐器”写进了学校的学生成长规划,2011年六一儿童节,高新双语学校教师民乐团和学生民乐团将首次实现同台演出。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老师,互为教化,互相影响,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乐化教育”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美好愿景铿锵前行……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