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中,从未有过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那样辉煌,开国领袖为其改歌词,从普通百姓到共和国总理,从军人学生到党的总书记都曾高唱这首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体现了亿万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爱戴和真情赞颂,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就是河北省平山县籍的著名音乐家曹火星。
曹火星原名叫曹峙。1924年10月出生在平山县岗南镇西岗南村。曹火星从小性格腼腆沉静,6岁进村小学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11岁,他考上了平山县第三高小。一上高小,便有了音乐课,从打接触音乐,火星就很着迷。原先在村里的时候,逢年过节,来了唱戏的,他场场不落地去看戏;每次赶庙会,听见人家吹笛子、吹箫、打锣鼓,他羡慕得要命.恨不得自己也能加入其中去吹吹打打。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农民的孩子,虽然喜爱音乐,却没有当音乐家的梦想。
1937年,火星高小毕业的时候,心里盼着能继续上中学。那时平山县还没有中学,火星便报考了正定县七中。谁知,国民党政府下了一道命令,正定中学不准收平山县的学生。原因是平山县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说不定哪个学生就是共产党。正定七中上不了,火星只好去保定考中学。为了保险起见,他在保定同时考取了保定六中和同仁中学。
就在这时“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华北平原,破灭了火星继续求学的道路,他和全家只好到了平山县西北部山沟里的亲戚家去逃难。
从此火星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奏,爱国的热血,民族的仇恨在他幼小的心中燃烧。当抗日村政权和各种救国团体成立后,曹火星毅然参加了村青年救国会并担任主任。组织儿童站岗放哨,动员捐粮捐物和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旧历大年初二,刚刚14岁的曹火星,悄然离家向西走去。他迈出的这一步,实现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一个农村的孩子变成了抗日战士。
平山洪子店镇离西岗南村十几里路,是平山县西部的一个大镇,平山县农会就设在这里。火星来这里之前,已秘密地和他在高小时的同学及已经是地下党员的老师联系上了。通过他们的介绍,很顺利地加入了县农会,当起了“小鬼”,从这时起,火星正式参加了革命。
那时,县农会办了一份油印小报,叫《烽火报》。火星来了之后,县农会副会长老韩同他谈了一次话:“你为什么来这里呢?”
“为了抗战,为了不当亡国奴!”火星干脆地说。“好!”韩副会长拍拍他的肩膀,说,“有志气!”随后又问:“你会干什么呢?会刻蜡版吗?”“会!”火星很有把握地说。“那好。你就负责刻蜡版,跟着办《烽火报》吧!”,火星愉快地答应下来。从此《烽火报》的蜡版就由火星来刻。除了办报之外,他还帮助做收发工作。
1938年4月底,平山县委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决定由县青救会发起成立文艺宣传队。组织上考虑火星年纪小,又有文化,正是搞文艺宣传的好年纪,就把他从县农会调到文艺宣传队。这个宣传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铁血剧社”的前身。
抗战时期,宣传队是靠演讲、演出和募捐来维持生活、解决经费问题的。他们跑遍了平山县的大小村镇和山庄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参加义务兵,搞统一累进税。让群众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支援抗战。
最初,文艺宣传队只有9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且是清一色的男孩,大家热情很高,搞得很活跃。他们跳过原苏联红军舞蹈《柳絮舞》、《乌克兰舞》,唱过《九一八》、《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
那时的抗日救亡歌曲对大家鼓舞很大,喜爱音乐的火星更是唱得上瘾。因为他懂简谱,又喜欢唱歌,很快便成了宣传队的主力队员。宣传队合唱时,由他担任“指挥”。
那时,宣传队自己也排演过一些现实性很强的节目。因为宣传队里没有女演员,就由曹火星扮演女主角,他的表演逼真动人,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他一直在各出戏里扮演少女、少妇,是剧社有名的“坤角儿”。
那时不会做头套,他的头发留得和女同志一样,每到一处,引来不少好奇的人群,也带来不少笑话。因为剧社和全县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剧社,被称为“咱们的剧社”。
“铁血剧社”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当时主要是运用民歌小调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并教给群众演唱,宣传抗日救亡。铁血剧社走遍了滹沱河两边的每一条山沟,抗日救亡的歌声唱遍了每一个村庄,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夏天,剧社里来了张学明、张月如,他们是从敌占区冲破层层阻力到平山来的。从此,剧社有了真的女演员,也结束了火星“男扮女装”的历史。
1938年7月,剧社新来了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刘景祥,担任编导。不久,他就创作了话剧《攻打平山城》和《保卫秋收》,剧社还集体创作了《抓汉奸》、《选村长》等,这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铁血剧社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壮大。由于演出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刚开始时,每逢开会村干部都得动员老百姓出来参加。“不来开会,罚鞋两对”。而现在剧社每到一地演出,老百姓听见消息便主动赶来。有时准备工作尚未做好,台下已坐好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等场时正好做抗日宣传工作,动员群众捐粮捐款。
十几岁的孩子,上台讲革命抗日的道理,可以讲一个多小时,而且讲得头头是道。讲完了才接着演戏,有时演员不够,便邀一些村干部上台担任一些群众角色。就连平山县委书记王昭,都做过临时演员。台上台下情感交流十分自然,气氛非常热烈。
1938年底,铁血剧社兴起了一股改名热。好几个人嫌自己的名字太传统,都改了名。而且改的名字都带“血”,像王血波、张血新、段血夫等。火星在他们的影响下,对曹峙这个名字也不满意了。可是改个什么好呢?他想,既然这么多人都带“血”字,我来个“火”字吧,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于是,就改名叫曹火星了。
那时剧社每天都要演出,有时一天要走几个村子。大家的情绪都很高,不知道苦和累。火星此时虽不反串女角了,却还是照样演戏,有什么角色演什么角色。频繁的演出,全新的剧目,既合乎群众要求抗日的愿望,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938年6月4日,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艰苦斗争中壮大起来的平山“铁血剧团”》的通讯中写道:“平山青救会组织的铁血剧团成立后,曾在平山各地演出了不少话剧,而且收获甚丰。‘五卅’纪念日,该团一天时间下乡演出两次。第一次在郭苏镇,观众约四、五千人。他们的演技虽称不上精湛,但剧情甚合百姓的口味,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会后,群众自动捐助剧团30多元,以示支持。在郭苏演出完毕,立即转到回舍,情况较郭苏尤为热烈。演出完毕后,群众自动捐款80多元给抗日政府。”
老百姓的热情支持和扶助,使剧社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团员们也在实践中受到了锻炼,大家的演技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1939年初,剧社又来了齐家五姐妹。齐玉珍、齐玉芝、齐玉茹、齐玉琴、齐景芝。这五姐妹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才只有9岁。
齐家是个革命家庭,齐玉琴的父亲,也就是齐玉珍的四叔是个知识分子,早年在北京上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抗战初期回到了建屏、获鹿一带当县委书记。他多次深入敌占区去动员老百姓参军,领导武装斗争,在那一带很有名。敌人悬赏捉拿他,由于汉奸的出卖,被日本鬼子捉去壮烈牺牲,彭真还参加了他的葬礼。玉珍的三叔后来任获鹿县委书记,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张飞式的英雄。他很勇敢,腰挎双枪,经常出没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后来与敌人在半路上相遇,他一人接连打死了9个敌人,终因寡不敌众,中弹牺牲。齐玉珍的大伯在川坊村里当共产党的支部书记,哥哥去了延安,在中央电台工作。
这样一个家庭,在敌占区当然被敌人视为眼中钉。为了保护和培养好革命后代,平山县党组织在齐玉珍、齐玉茹的父亲(齐家四兄弟中的老二)病逝之后,决定把齐家五姐妹送到解放区。通过县委书记王昭和晋察冀四分区书记胡开明的安排,由齐玉珍的四婶跟随,历尽艰难险阻,冲破层层封锁来到解放区。齐家五姐妹中,齐玉珍是最早演戏的,她经常和火星搭档演小两口。也因此,日后他们终于真的有了感情,结为夫妻。
自从来了齐家五姐妹,剧社里的女孩子更多了。加上早些时候来的张学明、张月如和后来的齐登荣,总共有了八九个。一些男青年也不断地调到剧社。剧社一天天地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已由开始的9个男孩子发展到30多人。
这支队伍的主力,仍然是平山县的知识青年和少年,也有一些来自平山附近的青年学生。随着剧社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员也越来越多,领导和群众的希望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尽快地提高剧社全体成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水平,成了平山县党组织十分关心的问题。
恰在此时,华北联合大学经过3000里长途跋涉到达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是由延安鲁艺、陕甘宁公学院青训班、工人大学一部分师生员工合编而成的。校长是成仿吾。联大中设有文艺学院,院长是沙可夫,副院长是吕骥。文艺学院内设戏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系。崔嵬任戏剧系主任、沃查任美术系主任,卢肃是音乐系主任。王莘当时是音乐系教员。在戏剧系任教的还有胡肃、牧虹、韩塞等,都是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
为了提高“铁血剧社”的艺术水平,平山县委决定“铁血剧社”全体人员 30 多人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
当集中学习的通知下达时,剧社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大家高兴得又蹦又跳。火星激动得几乎一夜没合眼,想着自己将要成为华北联大这所革命新文化熔炉的一名学生,能够在那些大知识分子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觉得自己十分幸运,更感到生活在革命队伍中的温暖。
1940年1月,铁血剧社的全体成员整装集合,向平山县下庄村进发。那里是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所在地。(后不久,联大从上庄、下庄搬到元坊、土岸村一带。文艺学院驻在土岸村)到达联大后,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爱好,大家被分配到不同的系。王血波(铁血剧社社长)等到了戏剧系,秦征、尹铁屏等分到美术系,张血星、张血明、齐玉珍分到了少年队,曹火星分到了音乐系。
曹火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音乐系的主要课程有作曲、和声、乐理、指挥和唱歌。这是曹火星有生以来第一回正式学习音乐。
在联大学习期间,曹火星是极其用功的,他的音乐专业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当时的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边区抗敌剧社,也有一些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老同志,碰到机会,曹火星就向他们请教。
早在抗战初期,像《七月里的太阳似火烧》、《牺牲到了最后关头》等流传较广的歌曲就使曹火星受到过强烈的影响,后来,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写的《在太行山上》和郑律成写的《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等歌曲,从延安传到敌后,也传到晋察冀边区一带。
在华北联大,聂耳、冼星海的抗战救亡歌曲,使曹火星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和鼓舞,曹火星经过8个月的学习,完成了自己作词、作曲的第一首抗战歌曲 《 上战场》 。
曹火星自从创作了第一首歌《上战场》,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并在群众中传唱之后,受到很大鼓舞。随后,他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又写了不少歌曲。那时的曹火星写歌词时多用“小工”作笔名,其中的《统一累进税真正好》、《选村长》、《养娃娃》等歌在冀西、冀中一带很快流传开来。
这些歌多是借鉴和吸收河北民歌的曲调以及模仿某些抗战歌曲写成的,既简炼朴实,又易懂易唱,在老百姓中能很快流传开来。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这年春天,剧社迎来了3周年的生日。平山县的各级组织和父老乡亲在位于平山县中部的东黄泥村,举行了铁血剧社成立3周年的庆祝活动。
平山县青救会、武委会、文救会、农会、工会、妇救会、商救会,纷纷为剧社题词祝贺,赠送锦旗。军分区政委刘道生、司令部司令叶长庚、华北联大校长成仿吾、平山县委书记王昭等,都为剧社题了词。当时,剧社还出版了一本油印的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从音乐、戏剧、美术等不同方面总结概括了剧社自联大毕业以后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其中有曹火星对音乐工作的总结,郑见对戏剧工作的总结,赵珂、尹铁屏对美术工作的总结,都以纪念文章的形式收在纪念册中。
据粗略统计,铁血剧社从华北联大学习归来的七个月里,共创作剧本32个,歌曲21首,演出数十场,足迹遍及平山的各个角落,为振奋人民精神,鼓舞抗日士气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一时期曹火星一面参加各种群众工作,一面写作了《枪口向法西斯瞄准》和《粉碎敌人治安强化》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歌曲,针锋相对地同敌伪的欺骗宣传作斗争。
1943 年 4 月,铁血剧社调归晋察冀边区抗联会领导,为进一步明确剧社为群众服务的方向,边区抗联会决定剧社更名为“群众剧社”。就在这一年曹火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9 月,剧社全体同志开赴平西新解放区开辟工作。这时,新华社播发了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剧社认真进行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文艺工作者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曹火星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1943 年秋,群众剧社来到平西根据地,立即分成三个小分队参加当地的群众运动和游击区政治攻势。年仅19 岁的曹火星和张学明、赵柯组成的小分队一行 3 人, 9 月初从晋察冀边区总部所在地阜平出发,跋山涉水于9月下旬来到平西霞云岭堂上村。
堂上村位于今北京房山区西北部深山的霞云岭乡,海拔 一 千多米,四面环山,民房依山势而建,一条小溪由西北向东南经村流过,溪旁有座庙宇叫中堂庙,坐北朝南,是当时村的小学校。小分队到来后,晚上就住在中堂庙的小学校里,白天的具体活动是写抗日标语,组织村剧团创作演出文艺节目。
在堂上村,他们一面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一面开展群众文娱活动,除了唱歌、排戏外,还为儿童团编排了一套霸王鞭。
当时“霸王鞭”在平西一带很流行,小分队就决定用民歌曲调填新词的办法,采用打“霸王鞭”的表演形式进行宣传。小分队用了几天的时间填写了四首歌,其中两首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两首是批判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最后又考虑还要创作一首能概括前四首内容的歌,这样就完整了。这个任务交给了曹火星。
当时抗战处于艰苦阶段,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多次进犯陕甘宁边区。蒋介石发表了 《中国之命运》 ,公然鼓吹法西斯主义,提出“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并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延安与各解放区开展反法西斯宣传运动,解放日报发表大量文章,揭露蒋介石专制独裁的反动政策,一篇社论针锋相对地指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曹火星回顾抗战以来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地的成长壮大,激情满怀,歌词与曲调油然而生。共产党“坚持抗战六年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建设了敌后根据地,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也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曹火星在《解放日报》社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启发下,结合自己亲眼目睹国民党不抵抗,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救国的大量事实,得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才能使中国走向光明的认识结论。为了表达这个思想,于是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作为歌曲的标题。满怀抗日救国激情,一首鼓舞全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支歌在堂上村的中堂庙诞生了。
曹火星考虑到便于群众演唱和记忆,歌词写得比较简单,节奏也紧凑简炼。这首群众歌曲,表现了火星音乐创作的才华。他对歌曲的结构作了精心的安排,写成由10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每两句的节奏型基本相同,构成对称呼应的关系;歌曲的首尾也遥相呼应,组合为连贯发展,结构严密的统一体。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地唱出全曲主旨,并通过重复歌词予以强调,语气平顺而又恳切。从第三句起一系列的排比句,在音调、节奏和句法上,作了有层次的安排,从平心静气的叙述到连珠炮式的短垛句,情绪越来越激动。好似扳着指头列举事实,给人以理直气壮、毋庸置疑之感,把歌曲推向一个热烈的高潮。最后两句是开头两句的变化再现,更加坚定有力。歌曲写出来后,小分队先教小学生唱、村剧团唱,很快大家就学会了,而且很快在堂上村附近流传开来。
当年冬天,各县的干部和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干部集中在冀察专区,参加一年一度的冬训学习班。在干训班里,大家听到唱这首歌都觉得很好,便提出来要学唱。于是,曹火星第一次正式在干训班上教唱这首歌。当时他还和张学新一起刻印了歌片发给大家。
冬训班结束后,干部们都学会唱了。大家回到各县各地后又把这首歌教给当地群众。这首歌就这样很快在平西的广大群众中流传开了。
剧社回到阜平后,剧社也办过同样的班,于是阜平又唱了起来。虽然这首歌在阜平县正式铅印出版过,但因那时大多数群众不识谱,所以教唱歌主要靠口授。根据群众的演唱习惯,在曲子上也作了个别的改动。
这首歌首先在晋察冀解放区流传开来,随后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唱起来,深得广大工农兵的喜爱。 1943 年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歌词中有一句话:“坚持抗战六年多” , 1944 年大家唱这首歌时,群众自动改成了“坚持抗战七年多”, 1945 年又改成“坚持抗战八年多”。
1945 年8月24日,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就播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等革命歌曲。党中央、毛主席来到晋察冀后,剧社先后在城南庄和平山县为中央机关多次进行汇报演出,并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随着解放大军进军的步伐,这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从地方传到部队,从晋察冀传到冀中冀东,东北解放又传到东北,大军南下又传遍了全中国。
曹火星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对历史实践的亲身感受,化作无穷的力量,谱写出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真理的最强音,这不仅是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重大贡献,同时对于坚定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念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于这首歌还曾有过许多故事,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攻河北正定县城,部队包围了县城之后,战士们便高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城内国民党守军军官却将歌曲的头一句唱词改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他们要士兵们与解放军对着唱,还用枪逼着老百姓跟他们一起唱。可是老百姓一唱就唱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国民党军队惶恐不安。在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两面夹攻、互相呼应之下,正定城很快就被攻了下来。
1948 年,毛主席到了西柏坡。毛主席在西柏坡听孩子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主席一听就提出来这个话不科学、不准确。不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老早以前就有中国,是后来才有共产党。所以毛主席说应该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前面加一个‘新’字,就是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曹火星积极投身新艺术团体的创建工作。1949年到天津军管会文艺处音乐科工作,曾任天津市文工团副团长。
50年代时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又把这支歌唱到朝鲜,当时原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一次讲话中还提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高唱这支歌。以后抗美援越时,这首歌又唱到越南。苏联的《星火》杂志上还刊登过这首歌。
1951 年,曹火星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苏联、东欧各国和奥地利访问演出一年多。除了进行 300 多场紧张演出外,他们到过莫斯科、维也纳与东欧几十座名城,接触了大量西洋音乐遗产,每到一地都写笔记认真学习。回国时他没带回什么礼物,只有几十张照片和三大本记满学习心得的笔记本。
以后,群众剧社一分为二,话剧与歌舞分开,曹火星担任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他学习提高的愿望更加强烈。由于他承担繁重的行政与业务领导工作,不能离职学习,就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做了一名旁听生。每天匆匆吃过早点,他就急忙骑自行车赶往河东的音乐学院上课。一天途中自行车坏了,他便跑步赶路,累得满身大汗,期间差点被苏联专家关在教室门外。就这样,坚持三年,学完了全部课程。这时他还加班加点,满腔热情地创作了《迎接祖国的召唤》、《勘探队员之歌》、《我们祖国到处是春天》 等一大批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形式更加多样,曲调更加丰富。
新中国舞剧事业起步较晚,曹火星出国访问之后,就有了发展中国民族舞剧的夙愿。
1958 年,他看了北京的舞剧《宝莲灯》受到启发,他立即根据家乡的民间传说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石义砍柴》。他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写出了文学剧本与音乐总谱。剧院的编导、乐队与全体舞蹈演员齐心合力,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排练任务。这个舞剧用丰富的民间舞蹈家语汇,优美的民族音乐,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使人耳目一新。
周总理和邓大姐在天津看了演出十分高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石义砍柴》在全国巡回演出 200 多场,受到各地观众和舞蹈界的普遍赞扬。接着他又做了新的尝试,以土地革命时期家乡农民暴动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现代民族舞剧《太行红旗》。
1962年,周总理来到了天津,在晚会上亲自指挥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晚会结束后周总理和曹火星等一起合影留念。
曹火星在音乐、舞蹈创作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意。 1960 年,剧院特邀在苏联学习芭蕾舞的丁玲的女儿蒋祖慧来天津,指导舞蹈演员学习芭蕾,并排练演出了大型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在全国舞蹈界引起轰动。
1961 年剧组到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公演,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彭真同志等观看了首场演出。中场休息时,火星介绍了剧院的历史,说:“这些演员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少奇同志连连说“好”,他说:“一个没有搞过芭蕾舞的剧院,演出这样好的芭蕾舞剧,就像当年红军穿草鞋、过草地,艰苦奋斗、敢想敢做好得很嘛!”以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曾多次陪外国贵宾观看此剧,这个反映西班牙人民英勇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舞剧,也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曹火星为开拓我国舞剧事业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心血和智慧。
在“文化大革命”中,曹火星被打成“走资派”,受到长期的残酷迫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曹火星焕发了又一次艺术创作青春。 80 年代,他担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先后被选为天津舞蹈家协会与音乐家协会主席,并多次带队出国访问演出。
曹火星始终丢不下心爱的音乐创作,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八九十年代又写了200多首歌曲,在作曲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并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1984年,曹火星出版了《火星歌曲选集》。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市音协、市总工会和天津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火星作品音乐会》,这是曹火星作品第一次以个人音乐会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1991 年 4 月,天津市举行了“祖国在我心中——火星新作品音乐会”,演唱了他新时期以来创作的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 30 多首歌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火星在音乐会上激情地说:“祖国在我心中,我觉得作为一名作曲家,有责任、有良心,用音乐做武器,为党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火星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人民不会忘记自己的音乐家。
1994 年,中共房山县委与天津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决定在堂上村刻石铭文,以纪念这支不朽歌曲的诞生 ,并把它作为革命文化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留下来,教育青少年一代。
同年 9 月碑铭建成,火星与剧社老战友,天津市文艺工作者 40 多人乘坐汽车,经过长途跋涉,到房山县堂上村参加揭幕仪式。
当年在堂上村创作这首歌时火星只有 19 岁,现在他重回故地,火星扶着拐杖,踏着崎岖的山路,和大家一起走向他日夜思念的堂上村。望着满山硕果累累的果树和山坡上一层层盖着青石板的红色砖房,火星高兴得赞叹:“变了,变了……”。村庄对面小溪边的岩石上刻着一尺见方由周巍峙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大字。
纪念碑铭就刻在火星写歌时住过的宿舍下一块大岩石镶嵌的青色大理石上,它记载着歌曲的产生年代和创作过程。红色帷幕揭开,火星轻轻抚摸着碑文,面对他热爱的父老乡亲们,声音有些硬咽:“ … … 是人民和党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永远忘不了堂上村的乡亲,忘不了老区人民。我要永远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而歌唱”。揭幕仪式结束后,天津市文艺工作者与小学生举行了联欢会。最后,由火星指挥,几百人一起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
1994年,曹火星离休后还克服病痛等困难创作了《水之歌》、《江南柳》等百余首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住院治疗期间还念念不忘为香港、澳门回归谱写歌曲。
1999年4月16日,为人民创作了1500多首歌曲的音乐家曹火星,在天津走完了火星闪耀的一生。就在去世前的几天,曹火星还在病床上谱写一首纪念新中国50华诞的歌曲《啊,我叫中国!》。
今天,激越高亢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这发自内心的歌声是跨越历史长河的共鸣,是印证沧桑巨变的时代强音。它将让人们永远牢记中国共产党的英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扬。
来源:河北地方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