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乐理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太谷秧歌音乐会”12月5日天津院上演

“太谷秧歌音乐会”12月5日天津院上演

分享到 |
日期:2010-12-3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韩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天津音乐学院网站讯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晋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太谷县委、太谷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太谷秧歌音乐会”12月5日(本周日)晚7:30分,将在我院北院音乐厅上演。   “金太谷”是流传在山西中部的一个固定词汇,是历史上晋中人对太谷县无比富庶的农林资源和对太谷人无比丰富的商业智慧的赞美。明清两代,太谷商人创造的辉煌,横跨欧亚,坐落在这里的晋商大院至今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威赫!太谷县民风淳朴,太谷人崇文尚武,于是,形成了文人荟萃、武星云集、商贾毕至的繁华景象。太谷城又有“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等一系列美誉。   在晋商的推动下,诞生在晋南的蒲剧,与晋中的地秧歌结合,在清朝的时候,形成了晋剧,成为北方重要的剧种。但是,晋剧形成以后,当地的秧歌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更加突显了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了秧歌剧。这便是“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于山西太谷等晋中一带的秧歌戏剧种,经历了“地秧歌”、“踩街秧歌”等歌舞形态,并不断吸收梆子大戏的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小生、小旦、小丑并重的行当体制。太谷秧歌的

  天津音乐学院网站讯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晋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太谷县委、太谷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太谷秧歌音乐会”12月5日(本周日)晚7:30分,将在我院北院音乐厅上演。

  “金太谷”是流传在山西中部的一个固定词汇,是历史上晋中人对太谷县无比富庶的农林资源和对太谷人无比丰富的商业智慧的赞美。明清两代,太谷商人创造的辉煌,横跨欧亚,坐落在这里的晋商大院至今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威赫!太谷县民风淳朴,太谷人崇文尚武,于是,形成了文人荟萃、武星云集、商贾毕至的繁华景象。太谷城又有“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等一系列美誉。

  在晋商的推动下,诞生在晋南的蒲剧,与晋中的地秧歌结合,在清朝的时候,形成了晋剧,成为北方重要的剧种。但是,晋剧形成以后,当地的秧歌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更加突显了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了秧歌剧。这便是“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于山西太谷等晋中一带的秧歌戏剧种,经历了“地秧歌”、“踩街秧歌”等歌舞形态,并不断吸收梆子大戏的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小生、小旦、小丑并重的行当体制。太谷秧歌的传统剧目大多为生活小戏,一剧一曲,载歌载舞,且唱词、道白全用方言土语,虚词、衬字点缀其间,饱含地方审美情趣。

  太谷秧歌虽然发展到了秧歌剧的水平,但是太谷秧歌一剧一调,没有板腔。所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里描述这个剧种的时候,其特点是“民歌小调”。也就是说,太谷秧歌是民歌向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表面上很像戏,其实还是歌。

  总 顾 问:田 青

  顾 问:杨 红 靳学东 韩如意 杨美田 陈虹菁

  总 导 演:孙贵明

  音乐总监:杨承迁

  剧务主任:白利明

  主要演员:白美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总 监 制:程锡景 郭光明

  监 制:郭润生 朱荣耀

  总 策 划:王建忠 郝向明

  策 划:张国平 杨小勇 常 成 赵振中

  专家题词

  舞台上没有了原生的真实,于是才有了试图找回真实世界、找回真情实感的愿望。这大概就是“原生态”民歌备受关注的原因。挣脱现成的音乐概念——被城市学院派改造过、被媒体定型化、格式化的演唱方式,还原民歌,还原生活,就是人们通过原生态歌唱与返璞归真观念的对接。整个社会对“原生态”一词的强烈反馈,折射了中国人对土地及农耕文化最隐秘的依恋。

  城市文化确实出了问题!源自生活的艺术一旦进入城市、进入学院、进入大雅之堂,艺术本该具有的生命力就失去了活力,变成一种模式、一种程式、一种唱法、一种谁也挣脱不了的条条框框。这大概就是包括音乐家在内的城里人应该反思的。

  中国人终于醒悟了:一个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或者不会用自己家乡的唱法唱自己家乡歌的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就没有鲜亮的文化身份。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的评论中所说:“难道谁要是掌握了新的辞藻,谁就会丢掉自己的家乡话吗?”

  于是,太谷秧歌以原生的面貌,以老艺人的真传进入北京、进入天津,进入艺术研究院和音乐学院,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不少音乐学家很早就关注过太谷秧歌这一珍稀剧种,但是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当地政府和当地艺人具有传播的责任。

  太谷秧歌是土地上的歌,是生活中的歌,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群民间艺术家常年在山西中部的广大农村演出,艰难生存,却保留了这样动人的艺术,我为他们骄傲和自豪,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表达由衷的敬意!

  我们的生活应该现代化,我们的秧歌永远属于土地!

  张振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太谷秧歌音乐会》节目单

  第一篇章 秧歌欢情

  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晋中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榆次、祁县、平遥、文水、交城、汾阳、孝义、太原南郊等广大区域,为晋中方言区老百姓所喜爱的民间珍稀戏种。传统的太谷秧歌曲调丰富,一戏一曲,故事集中情节简单,角色少而个性鲜明,唱词通俗上口容易传诵。丰富多变的衬词、衬腔,使直白的唱词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太谷秧歌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和杰出的民间艺人。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在当地被赋予各种绰号,彰显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巨大感染力。“要命”,是指情形发展到了绝处。而把“要命”作为名字送给艺人,是说他们的艺术造诣到了出神入画的地步。在太谷,“大要命”“二要命”“活要命”“顶要命”是四个杰出的秧歌艺人,他们的故事也进入了秧歌的表演中。

  太谷人爱看秧歌,爱唱秧歌。《看秧歌》是横向展现秧歌表演的一个热闹场景,而《唱起秧歌真带劲》是纵向展示秧歌艺术传承中的精彩历程。

  1、序曲:《看秧歌》 3分43秒

  表演:董艳艳、董美仙、白美云、吴桂梅、王二青

  2、《唱起秧歌真带劲》(选自《大挑菜》) 5分26秒

  表演:孙贵明、刘双寿、杜堂中、杜元明

  第二篇章 晋商恋情

  晋中市位于山西中部,在明清两个朝代,这里的商业活动频繁,创造出天下闻名的“晋商文化”。因此,晋中也成为中国第一商帮——晋商的故里。

  晋商故里“金太谷”,诞生了风格别致名家辈出的太谷秧歌。数百年来,晋商行走在天地间,秧歌也流传在天地间,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唱晋商男女之情,唱晋商离别之情,唱晋商行走在大地上的一腔豪情,唱成了一座座巍峨的晋商大院,唱出了汇通天下的亿万黄金和比黄金更珍贵的晋商精神。这是用歌唱出的中国财富史,是用戏曲艺术抒发的晋商情爱史……

  1、晋商离别情:《丈夫出外去了包头》(选自《上包头》) 3分02秒

  演唱:籍红玉

  2、晋商归来情:《人在外边心在家》(选自《回家》) 3分42秒

  演唱:白美云

  3、晋商风流情:《买卖人一听心欢喜》(选自《卖元宵》) 3分48秒

  演唱:刘双寿、董艳艳

  4、晋商游走情:《买卖人听说不怠慢》(选自《卖高底》) 7分43秒

  演唱:杜牛斌、吴桂梅

  第三篇章 儿女恋情

  太谷商人长达数百年的努力,把晋中汾河岸边的一个小县城,营造成辉煌繁华的都市胜景。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来到了太谷县城,来到他们的亲戚、太谷人孔祥熙的故乡,这里的繁华令他们惊叹。宋美龄走在西大街上说:“这就是中国的华尔街!”

  在富庶繁华的晋商背后,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太谷秧歌,与任何汉族民歌,第一要表达的主题,是男女欢情。以及欢情不得而生的悲情……

  1、情歌对唱:《奴爱你难舍难分》(选自《送樱桃》) 6分54秒

  演唱:籍红玉、杜 蕙

  2、女声独唱:《我何日配个如意男》(选自《绣花灯》) 2分

  演唱:代富仙

  3、女声表演唱:《打一辈子好伙计》(选自《游铁道》) 2分32秒

  表演:白美云、董美仙

  第四篇章 乡村谑情

  太谷秧歌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更多地向戏剧学习,在光绪十年,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舞台化。秧歌向戏曲发展,主要是向晋剧学习。乐队里的武场,照搬了晋剧的武场家具。服装和脸谱,也借鉴了晋剧成果。更多地程式化,秧歌更像戏曲了。20世纪70年代末,太谷县成立了公立的秧歌剧团,培养了第一代也是到今天为止唯一的一代职业秧歌艺人,他们达到的艺术水准,可以说前无古人。今天在我们舞台上,就是这样一代演员难得的重新聚首后的绝唱!

  娱乐民间,一直是太谷秧歌的功能。像其他小戏一样,针砭时弊,展现世态炎凉,揭示社会矛盾,夫妻间的,邻里间的,主仆间的,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构成了太谷秧歌剧丰富的主题。在笑声中,丑恶得到了揭露与曝光,在笑声中,太谷人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漫画化的夸张,删减了多元,却突出了个性,让丑的更丑,从而到达鞭挞丑恶的目的。

  1、秧歌戏:《偷南瓜》 8分23秒

  表演:孙贵明、董艳艳

  2、秧歌戏:《割田》 6分钟

  表演:杜元明 代富仙

  3、秧歌戏:《骂鸡》 12分钟

  表演:彭玉花、杜堂中、王二青

  4、秧歌戏:《接亲家》 25分钟

  表演:白美云、孙贵明、杜堂中、杜牛斌、董建萍、杜蕙、畅晓桃

  秧歌剧目介绍:

  《看秧歌》

  姐姐妹妹梳妆打扮,欢欢喜喜去曹家三多堂所在的北汪村看秧歌表演,路上所见所闻,一一表述,还讲述了民国年间太谷秧歌艺人及其代表作。这已经成了秧歌中的秧歌,经典中的经典。

  《大挑菜》

  一家姐妹兄弟相随到野外挑野菜,一个叫“懒断筋”的人怕踩坏庄稼不让人们到他的地里挑菜,发生了争吵。所选一段是“懒断筋”的唱段,他喜欢秧歌,对秧歌艺人及其剧目很熟悉,一出场就表述的是秧歌的事情。

  《上包头》

  丈夫王二郎被掌柜的派往包头经商,妻子张桂兰不忍分离,二人表达别离的情怀。

  《回家》

  张公子外出经商,八年后回家探亲。妻子田氏见其衣锦还乡,殷勤接待。张假说自己所带财物都是替别人捎的,连身上的衣服也是借的。妻子听后信以为真,当即变脸怒骂。当张公子说出发财实情后,田氏转怒为喜,向丈夫赔情,二人重归于好。我们所选唱段是张公子进入家门前的一段唱,表达了常年在外对妻子的思念。

  《卖元宵》

  农家小女上街买元宵,被卖元宵的小商贩调戏。她回家向嫂嫂哭诉。嫂嫂拿起木棒追打而去,打了卖芫荽的。

  《卖高底》

  高底,即鞋底。小商贩王老虎走村串巷卖高底,因买高底的二姑娘过分挑剔,二人发生口角、打闹,不欢而散。

  《送樱桃》

  年轻的长工冯锡保与村姑刘月香是一对情人。锡保进城看戏,买回了一捧樱桃,送给月香。两个人比古论今,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暗定终身。

  《苦伶仃》

  又名《寒节泪》。年轻守寡的田秀英在清明节去给亡夫上坟,哭诉丧夫之苦。

  《绣花灯》

  元宵节就要到了,姐妹二人赶绣花灯,抒发喜悦之情。姐姐年龄大了,边绣花灯,边表达对爱情充满的渴望。所选正是这段唱。

  《割青菜》

  少妇“一枝花”年轻貌美,丈夫在外工作,她与邻居“二豪风”相好并在白天幽会,被“直扑”撞见。所选片段是“一枝花”和“二豪风”表达爱意的唱段。

  《游铁道》

  少妇刘桂兰对自己的丈夫不满意,在铁道上碰见了工头刘玉山,两人相好。一日,玉山到桂兰家,两人相跟着来到铁道上,互诉衷肠。

  《偷南瓜》

  一个少妇怀孕了,想吃南瓜又没有钱买,悄悄地到瓜园去偷了一颗南瓜,却被看瓜的王老汉抓住了。她又羞又怕,认错赔情,博得饿王老汉的谅解,王老汉送了他一筐南瓜。

  《割田》

  农夫在田间劳动,因为妻子送饭迟了,两个人吵了起来,互相揭短,互相丑化。但是表现手法却很特别,作为秧歌剧,省却了唱段,道白配以简单的武场打击乐器,与摇滚音乐、流行音乐中的说唱,有异曲同工之妙。

  《骂鸡》

  农妇不慎丢了一只鸡,她怀疑是大伙偷了她的鸡,便开始借骂鸡来骂人,所有恶毒的语言都使用上了。表现了一个区域内一种方言中,泼皮老妇的刁蛮丑态。

  《接亲家》

  吝啬鬼老咸菜的孙子做满月,派长弓宋丑子去接亲家母。没有吃饭就上路的长工们一肚子委屈,而本以为到了亲家那边能吃到早饭,结果依旧是个吝啬鬼。于是长工们捉弄亲家,把轿子搞成了旱船,一路上让亲家母不仅受罪,而且把给老咸菜准备的礼品也吃光了。本剧不以唱、白见长,而以表演取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美云,在剧种有精彩的表现,展示了国家级传承人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在舞台上尽情挥洒的能力。

  秧歌艺人介绍:

  孙贵明:1952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太谷秧歌协会副会长。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7年以小戏《偷南瓜》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传授秧歌艺术。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朝阳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大师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1958年生于太谷水秀乡东怀远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武生、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间艺术团赴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丑角奖”;2000年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1960年生于太谷县小白乡王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81年获“山西省秧歌好唱段奖”;1981年获“晋中市戏曲调演二等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2007年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美云:1963年生于太谷县侯城乡里修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生、花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银奖”;1990年获“晋中地区戏曲调演优秀演员奖”;2000年获“晋中市首届戏曲观摩比赛表演二等奖”;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燕燕:1963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旦。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常务理事,太谷秧歌协会理事。1986年拜秧歌大师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0年主演的现代戏《新婚礼葬》获“山西省文艺汇演表演金奖”;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艺名“晋秧珠”;1996年自办秧歌剧团;2000年,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美仙:1964年生于榆次东阳镇北席村,1981年进入太谷县晋剧团,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旦角”奖;2007年获“晋中市群众文艺比赛一等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09年10月,以小戏《卖高底》参加北京市教委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演出;2010年以小戏《卖高底》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

  杨承迁:1967年生于山西左权县,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在乐队主奏笛子、大三弦、板胡,并兼任剧团戏曲作曲,编曲。他改编的戏曲音乐风格独特、地方风味浓厚,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2004年与其父杨美田搜集整理《太谷秧歌音乐集》一书。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传授秧歌艺术。

  工作人员名单:

  演职人员名单:

  演 员:白美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吴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畅晓桃

  乐 队:板 胡:杨承迁

  二 胡:王 缄、孟庆礼、张转琴、刘杰

  笙 :白庆喜、乔文亮

  扬 琴:武 艳

  唢 呐:裴 婷

  笛 子:刘敏飞

  琵 琶:陈 康

  打击乐:吴二东、师德义、白福旺、李晋峰、史学文、李太宏

  字 幕:白尔鹏

  服 装:王华根

  音乐会题签:田 青

  节目单摄影:白志强 大 山 赵振中 弓宇杰

  节目单编辑:刘红庆 弓宇杰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太谷秧歌》
· 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12月3日在京全国首演

相关内容

  • 音乐课变“音乐会” 巴蜀小学以演代评2014-12-3
  • 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在肇庆决赛2014-12-3
  • 海口一中举行“心怀感恩·与爱同行”爱心音乐会2014-12-3
  • 徐晶晶感恩独唱 音乐旅程华丽启航2014-12-3
  • 赵季平专场音乐会明晚郑州奏响2014-12-2
  • 两岸专家在福州研讨音乐学术现状2014-12-2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2015年全国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南
  • 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苏州圆满落幕
  • 我的青春,我的红色娘子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艺术院校教师组半决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21-34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1-20)

热门标签

文艺院团乐感是天陈其钢直第六届中声乐学习第七届“关于举办文化部将

教材教辅

曲式与作品分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408页

isbn:978-7-103-02719-6

购买价:29元

  • 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修订版)
  • 曲式与作品分析

乐器

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史籍曾译称弹拨尔、丹布尔、丹不尔。流...

口弦

口弦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