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 见习记者 曹阳
近日,本报与中央教科所、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教科所和海淀教科所联合主办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43次活动,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丽达以“中国音乐教育百年”为题,为众多音乐教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唱歌课走进学堂
二十世纪初,中国音乐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答案是荒芜的。政局正值清末,封闭落后。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只有身份卑贱的人才会去唱歌,人们普遍鄙视音乐。“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在当时上海的南洋公学惊现了唱歌课,但老师是一个日本人,教给大家唱的是日本国歌。因为那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歌曲。但至少,唱歌课开始走进学校,学生能在学校公开唱歌了。终于在1927年,上海国立音专成立,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学院。学院是蔡元培先生用自己的名义招生,只有二十几人报名。那时,中国人对待音乐的态度是‘病态’的。”张丽达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充满了无奈。
抗战时音乐不断
《国歌》又称《义勇军进行曲》,它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义勇军指的是当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1940年时,四川的青木关由于地处蜀道艰难之处,所以,有人认为那里是安全的,就把孩子送到青木关学音乐。
通过时代的对比,张丽达感悟道:“那个时候,学音乐的人太少了。而现在,大家却改变了想法,普遍认为音乐对人的心智、情感,甚至品德都有好处。因为学音乐的人,他的精神被一种东西牵引着,那种东西和现实显然没关系,就是因为它的美。”
新音乐影响教育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阶段,音乐也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西洋乐、民乐、流行乐、小调、地方戏曲、舞台剧等各种音乐元素在不断融合,音乐的表现形式也越发多样。
用新音乐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新时代的产物。据悉,中国现在是全球唯一一个合法采熊胆的国家。“小时候,我在东北大兴安岭见过人工取熊胆,黑熊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一些商人为了金钱利益,将一根长针在黑熊小时候便插入它的胆,直到它长大后,没有利用价值,自然死去。黑熊的一生是多么可悲,长期在疼痛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挣扎,死亡对于它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张丽达说,“因此,我成立了护生合唱团,词曲都是保护动物的。目的在于呼吁人类保护生灵,维护生态和谐。”
为了那些目前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黑熊,张丽达希望通过护生合唱团的不断演出,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能被感动,并主动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同时,张丽达也想让在合唱团里训练的孩子们,能从小受到爱心教育。
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人们的观念不断向着正确方向转变,从轻视音乐转化为崇尚音乐教育。如今,张丽达看到可以用音乐教育下一代、感染身边人,这是她作为音乐家最骄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