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9时,汉乐·首届(2010)学术论坛暨展演在我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我省研究汉乐的专家学者齐聚星海,可谓是广东汉乐研究学术界的一大盛事,这也是学院承担的教育厅“岭南音乐数据库建设”和“岭南音乐考察及岭南元素创作”课题组在国家提倡“增强文化软实力”、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继续深入的一步。
我院院长唐永葆,梅州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国良分别在论坛上致辞。中国著名音乐学家冯光钰、费师逊、郑荣达、周凯模、任达敏,汉乐专家陈安华、温萍、罗德栽、张高徊等先生围绕汉乐的乐律研究、谱系研究、表演风格研究、教育传承研究、发展研究及汉乐研究的方法论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用民间艺术家、地方学者和专家资源的合力,共同推进客家汉乐传承及发展研究。
本次星海音乐学院的汉乐活动独具特色,以汉乐“动态表演与传承~静态研讨与展览”四位一体组合成汉乐的多功能展示。动态表演与传承:既有大埔本土汉乐团及星海音乐学院民乐团的精彩演出,又有来自汉乐民间十一位资深演奏家与音乐学院学生一对一的互动;静态研讨与展览:既有来自音乐学界著名音乐学家和地方学者的汉乐研究交流,亦有课题组实地考察资源整合的丰富展览。这种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展示,不仅打通了传统非遗资源与高校教育传承的关系,同时对增强音乐院校办学特色的学科建设也具有深远意义。
这次研讨中房雨林提出的汉乐数据库建设、周凯模对高校民间乐种传承谱系的研究设想和任达敏对西方音乐与汉乐的比较研究,都是对传统汉乐发展研究的新的突破。
唐永葆院长在致辞中说,星海音乐学院作为华南地区最早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在50余年的办学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沃土,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客家音乐研究方面,温萍副教授的专著《客家音乐概论》全面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客家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温教授的《客家山歌探胜》、罗德栽教授的《汉乐定名辨》、《客家筝派的形成:始于何育斋、成于罗九香》、陈安华、罗德栽等主编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周凯模教授的《客家音乐文化传承论纲》、陈安华教授的《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广东汉乐筝演奏家罗九香》、皮晓彩教授的《兴国客家山歌艺术研究》等论著,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客家音乐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客家音乐的音乐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
梅州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国良在致辞中表示,大埔是“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乐种,千百年来汉乐在大浦民间传奏不衰,出了不少的名家和精品,有着很好的汉乐演奏群众基础。多年来,大浦县委县政府对振兴、弘扬大埔广东汉乐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发展大埔汉乐摆上了议程,把弘扬发展大埔汉乐列入县文化建设目标规划,成立了包括广东汉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把大埔汉乐作为大浦县的文化品牌,经常组织举办各类汉乐演奏音乐会,为大埔汉乐搭建展示平台,向外推介,着力提高大埔汉乐的知名度。
原中国音协书记处常务书记、清华大学赵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博导、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冯光钰教授认为,客家汉乐不仅要加大保护传承人的力度,还要立足传统,放眼未来,使这一乐种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发展。客家汉乐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对立的,应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开拓客家汉乐的新境界,力求观照当代客家汉乐爱好者的审美需求,使之在乐曲创作及演奏艺术方面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以赢得更多群众的喜爱。
这次活动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学术论坛,也有演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论坛举行期间,汉乐演奏名家还和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刘善长、钟礼俊等11位演奏名家分别和星海学子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当晚七时,梅州大埔汉乐团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交响乐厅为师生们带来了汉乐大锣鼓《喜迎春》,丝弦乐《熏风曲》、《平湖》、《将军令》,中军音乐《赏花》、汉曲小生演唱《薛平贵出征》、弹拨乐小合奏《绣荷包》,汉曲青衣演唱《黄花公主》,笛子领奏《卖杂货》,汉曲老生演唱《百里奚认妻》,清乐*古筝演奏《崖山哀》,吹打乐《锦上添花》等汉乐经典曲目。星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也倾情演绎,为嘉宾们奉献上民族管弦乐序曲《围屋风火》,民族管弦乐《迎仙客》,古筝与乐队《出水莲》,编管唢呐协奏曲——《中国婚嫁》等曲目。大浦汉乐团原汁原味的汉乐展演,星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在演奏汉乐曲目的创新,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座无虚席的交响厅掌声雷动,把专场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一个个高潮。
据悉,本次论坛展演音乐会还启动了岭南元素暨汉乐创作比赛,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广,发扬汉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 宣传部 图 覃朝霞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