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年春节前夕,欧罗巴利亚艺术节辐射的欧洲大陆,历经主宾国中国整整4个月的文化“集束轰炸”,迎来了艺术节闭幕前夕的压轴大戏:中央民族交响乐团的演出。
这场大戏,同时开启了中国民乐难忘的艺术之旅——从比利时国家美术宫音乐厅,到哈瑟尔特市音乐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堂,再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直至多瑙河下游的斯洛伐克国家广电音乐厅,冰雪大道上,欧洲大陆刮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中国“民乐风”。
“全场均是热烈的掌声和称赞”——当这台以“中华风韵”为名的演出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堂结束后,外媒给予了如此评介。
欧洲观众对中国艺术有什么鉴赏期待?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主任高文厚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可能喜欢最纯粹的中国传统音乐,比如山歌,特别是古琴,对我来说它简直就是交响乐的巴赫。而大多数欧洲观众可能希望欣赏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
这个观点,也代表了欧洲艺术界的普遍共识。在斯洛伐克前任驻中国大使看来,“内容和形式有民族性,精神气质有当代性,这样的演出,不论哪个国家的观众都会喜欢。”
在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上,中国民乐团分别用五首不同风格的协奏曲和管弦乐来呈现中国民族音乐,包括作曲家谭盾的胡琴协奏曲《火祭》、何训田的管弦乐《达勃河随想》、关迺忠的管弦乐《丰年祭》、张小夫的笛子协奏曲《咏春三章》、刘星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
这些当代活跃的作曲家从“西洋”回归“民族”,中国文化情怀更加浓郁,技术更加成熟,旋律更加明朗。而中国民乐这些年也在丰富和进步,二胡的层次感更强,尤其是中阮,在国内顶尖高手魏育茹的手里发出了“布鲁斯”的节奏和“吉他”的声音。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改编并指挥的《拨弦波尔卡》、《闲聊波尔卡》和《雷电波尔卡》等圆舞曲,被中国的弹拨乐器演绎得轻快、幽默、律动性强,令观众耳目一新。
艺术如何征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是包括民乐在内的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比起12年前金色大厅的“零的突破”,中央民族乐团此次巡演,欧洲观众对中国艺术不再只是猎奇,而开始以艺术欣赏的目光平等视之。
“这才是正常和对等的文化传播”,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文化交流中心副总监王修芹说。
12年前,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还是乐队队长。“当时绞尽脑汁才能凑齐一台曲目。现在,毫不费力就可以拿出5套曲目。”这不是大话。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繁荣和发达了,文化才会水到渠成“泽被”外土——中国驻法国公使衔参赞蒲通打了这么一个形象比喻。
此次巡演的第二站,是以口味“刁钻”和“专业”出名的巴黎。多国使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以及法国主流社会人士到场,给了中国民乐莫大的信心:当地球越来越“平”,艺术固有的疆域开始消解,只有“有价值”与“无价值”,没有“这国艺术”与“那国艺术”。
“文化外交比政治外交生动有效。”这是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陈建福的感慨。在中央民族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现场,斯洛伐克农业部国务秘书图尔斯基对记者说:“今晚的音乐,深深地进入我的心灵。”
作为经办者,没有人比驻外文化官员更能体会到文化传播的价值,也没有人比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提升文化输出的品质。
“今天的中国制造质量好,但价格上不去,因为没有我们自己的品牌。”中国驻奥地利文化参赞贾建新说,“文化产品也是这样,没有品牌,就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反倒可能因为一些质量不高的作品,让受众对整个中国艺术产生排斥”。
谁来把好这道关?王修芹认为,在演出市场化、文化交流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要设立统一的门槛“不大现实”。但不妨由文化部组织专家艺委会,将国内顶尖的艺术家组织起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世界各地巡演,输送中国艺术的精华,让各国人民感受中国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