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秧歌是流传在抚顺地域的满族秧歌,也就是“抚顺满族秧歌”。抚顺的秧歌于2006年6月被国家公布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列入了名录中的“民间舞蹈”之“秧歌”类名单。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是流传在满族故乡抚顺一带深受满族儿女喜爱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它源于满族先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创建八旗时,凯旋之后、丰收之余抒发豪情即兴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承袭了“踏锤”“莽势”等满族先人民间舞蹈原型,吸收了汉族秧歌之长,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火爆、矫健、粗犷、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被誉为“辽东山区的浪漫山花”。
抚顺满族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期中的“大场——走阵”和“小场——二人场”以及民俗风情的故事情节等形成系列秧歌,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世英勇善战骑射为本的民俗风情。
一、满族秧歌的表演形式
有着近四百多年历史的满族秧歌,同汉族秧歌、东北秧歌和流传来的山东、河北秧歌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之所以称为满族秧歌,是因为它于其它秧歌有着许多不同,有其自己的显著特点:
1、人物的不同。这是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的最大不同。例如满族秧歌中的“鞑子官”实际上是秧歌队的头,而“克里吐”则是另一个人神兼备的神物;此外,在满族秧歌队中还有一个丑角,用老满族的话说就叫做“以丑为美,以丑见长”,也有的说:“扭秧歌,丑来逗,没有丑就没有逗”、“扭秧歌,没有丑,不如调头回家走”。从这些民间艺人的口头禅中我们可以得知,丑角在满族秧歌里所具有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丑角的作用在于活泼秧歌队伍,并且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从数量上看,满族秧歌不受人物扮相限制,可以自由参舞,多则一、二百,甚至三百之众。而汉族秧歌多受人物扮相限制,三十、五十已属少见,表演时不准自由参加。
3、以礼见长。通常秧歌队伍必须边扭边走,每到一户都要拜茶桌,如果两支秧歌队在一地相遇时,必须要相互见礼,其中的礼节多达30余种,应该说这和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讲礼貌、重礼节的民间习俗是分不开的。
4、满族秧歌女性(又称上装)头戴花冠,又称“花山”、“花楼子”,多为演员自制,鲜花朵朵,蝴蝶翩翩,极富观赏情趣。而汉族秧歌多为戏曲人物,按“大扮”包头。男性角色(又称下装)身佩旗标,旗标为红、黄、白、兰四色彩带或彩绸,按演员原属八旗中的旗别佩戴。
5、满族秧歌大场走阵,红火热烈。由于人员众多,摆茶桌后领舞官员指挥走阵,或曰:“走大场”,阵式繁多。既红火热烈,进退有序,又富征战气息,激奋人心。然后转入小场,多以二人场显示男女队员技艺。而汉族秧歌大场之后,多为小场或情场、混场,着重戏曲片断并可独立成章。
6、满族秧歌动作火爆,由于地域的原因,满族人生性豁达、开朗,因此舞蹈的动作幅度也相对较大。一臂于前,一臂于后为主要特征,上身晃动,下身屈膝,大摆大浪,双脚交错为基本造型。
7、由于满族秧歌深受萨满舞中诸如跳腰铃等遗风的影响,因而其舞蹈中腰部的扭动幅度就比较大,其它一些舞姿的动作也比别人粗犷。在宗教祭祀舞蹈当中,不少都是被吸收过来并改造了的满族民间舞蹈,再加上萨满本身又多是专业的民间舞蹈艺人,他们又常常将宗教仪式上的舞蹈带回到民间,与民间舞蹈相互融合,相互推动,所以萨满在舞蹈的风格、技巧等方面对满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再有,满族妇女均为“天足”(在古代不用裹小脚),所以她们扭起来的时候也是很火爆的;舞蹈中男子所用的道具扇子及其姿势也能给人一种强健、刚毅的感觉。
丑角
8、赋予舞蹈浓郁的历史属性。在满族秧歌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舞者模仿骏马奔驰、雄鹰盘旋,或战争排兵布阵(俗称“走阵”)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民族个性与特征,加之满族秧歌中所保留的对满族先民早期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的模仿内容,使得满族秧歌同时还被赋予了记录历史,再现民族风情的独特作用与使命。
二、满族秧歌的独特动律和风格特点
满族秧歌在舞蹈动律上,可以概括为“扬、蹲、摆、颤”四个字。
扬 双臂动作幅度开阔,舒展豪放,大开大合,扭逗跑跳,大起大落。男喜模拟禽鸟飞翔,女喜抿鬓额,大摆大浪。《清宫逸闻》中说:“满族人舞时其气象发扬蹈厉”。意即激扬刚烈。舞动时,常喜一臂于前上方,一臂于后下方。《柳边纪略》中记载:“满州人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这正是上身的基本动势,也是狩猎民族的基本特征。
蹲 男性下半身蹲动作居多,有“蹲裆步”、“勒马步”、“拉蹲步”、七山步等基本姿势,造型稳健便于转动,同时也是北方民族以矮为美的审美情趣所致。低蹲起伏,以脚为轴,蛰伏山林,进退自如,便于盘旋作势,源于骑射之风。
摆 指腰部、胯部的灵活摆动,有大摆腰、小摆腰之分。腰胯的摆动增强了舞姿的表现力和美感,也是秧歌舞蹈的扭逗主要部位
颤 主要指形体上每个局部的抖颤,如双肩的抖动,脚尖的点踏,头部的摇晃,以及扇绢的摆颤,都随着整体的动势,在细微处表达内心的美感,使整个舞姿处于流动的状态,形成一种秧歌舞蹈特有的韵味。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独特的规律,才形成与汉族秧歌有所差异的红火奔放,刚劲而又质朴的表演风格,特别是在走阵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要阵式有二十余种,构图匀称,走得精彩,走得巧妙,常常出现十分热烈火爆的场面。
三、满族秧歌的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
1、满族秧歌所蕴涵的满族民族特色、民族性格等文化传统,是满族动态文化的代表,它世代相传,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见证满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是研究满族民间风俗鲜活的标本;
2、满族秧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其民族精神的寄托,因而它是研究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历史。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3、满族秧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可取代的,展现了满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创造力,是研究满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4、满族秧歌是研究满族历史的动态资料,对维系满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5、满族秧歌是满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繁荣民族民间文艺的代表作,满族秧歌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水平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舞蹈史具有较高价值;
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传统的遗存,以一种动态文化方式显现出浓郁的满族民情民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朋友和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展现满族故里抚顺特色文化的表演项目。(资料来源:抚顺新闻网,作者:李晓泉、孙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