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是壮族拉弦乐器,因琴筒以马骨制作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马骨胡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来用于壮剧伴奏。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 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马骨胡 - 演奏方法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琴杆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马骨胡通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民间也常定弦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壮剧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清脆明亮,高音较为尖锐,低音较为刚劲,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间,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间曲调时,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换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顿弓等。马骨胡主要用于独奏、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为壮剧、布依戏、山歌和说唱伴奏。在“八音”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基本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犹如京胡在京剧中所起的作用。壮剧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壮剧过去用清胡伴奏,现在用一支马骨胡伴奏;北路壮剧用两支马骨胡伴奏,并分别用反、正两种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将这种定弦称为公、母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马骨胡领奏曲牌的第一小节,然后其它乐器再同时进入各自的声部。马骨胡也是山歌、浪哨歌等民歌和靖西、德保一带莫伦说唱的伴奏乐器。在民间,马骨胡没有独奏乐曲,多是演奏器乐合奏曲牌、戏剧曲牌和山歌调。
改革马骨胡
20世纪50年代以来,壮族音乐工作者和民族乐器制作师通力合作,对传统的马骨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制成高音、中音马骨胡,使音色圆润、柔美,广泛用于独奏、器乐合奏、伴奏或乐队协奏中。
50年代后,随着壮剧艺术的繁荣,马骨胡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先是用马、骡、牛等大牲畜的大腿骨直接制作琴筒。嗣后,广西壮剧团和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探索,曾试用内蒙马及牛的骨块拼粘琴筒,使筒体适当增大,克服了用自然腿骨、筒体过小的局限,尤以用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音色圆润、柔和,音量得以扩大;后又经过广西艺术学院李广才、百色歌舞团陈立新等音乐家的长期艺术实践,将琴杆加长、加粗,改为红木柄螺旋弦轴,采用钢丝琴弦、二胡琴弓,增加了硬木琴托,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筒改为置于左腿上,使演奏技巧得以发挥。60年代,改革的马骨胡已发展成为较完善的高音拉弦乐器,它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与乐队协奏等器乐演奏形式中。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为它配奏的、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它们能很好地衬托唱腔,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90年代初,广西歌舞团器乐演奏家彭民雄和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弦乐制作师满瑞兴合作,又共同研制成第三代高音、中音马骨胡。它们的琴筒是用剖开的马骨与红木拼合粘接而成,筒的内腔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使发出的音响柔美而圆润,下把位的高音优于二胡,成为较理想的独奏乐器,很有希望在民族管弦乐队的高音拉弦乐组占有一席之地。这项成果获得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骨胡 - 名曲名家
马骨胡是民间八音乐队的主要乐器。亦用于齐奏和独奏。齐奏曲有《壮乡春早》、《壮山驼铃》等。
马骨胡经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调》、《八板调》、《过场调》、《迎客调》、《月调》、《八音调》、《升堂调》、《喜调》、《苦调》、《梳妆调》、《采茶调》、《探姑楼》、《马走街》、《马到林》、《武将调》和《乖嗨咧》等。
著名的民间艺人有:隆林的班其业、韦卜元、韦公,西林的黄文标、苏志辉,田林的黄福祥等,他们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磨练出娴熟的技艺,有的技法多彩,风格浓郁,有的可以同时吹木叶和拉奏马骨胡。
不为人知的中国民乐器—列都
不为人知的中国民乐器—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