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的构造】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
【三弦的制作】
琴鼓两面蒙皮可用蟒皮、青花白地者最佳。指板的工艺直接关系到三弦的发音和使用,其长度决定有效弦长;宽度影响到演奏技巧的发挥;厚度涉及变形问题。山口至下端的凹形槽,关系到演奏时的力度变化,并能防止出沙音。
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
【三弦的定音】
三弦常以“硬中弦”定音,
指法多源于琵琶。
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
“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三弦的音域一般为3个八度,它发出的音量宏大,音色清脆、明亮而浑厚。
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江苏1933-)研制四弦三弦,定音EADG。
1976年王振先再研制四弦三弦,定音GBDG。
演奏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弦或用拨子拔弦,其指法都源于琵琶。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弦的使用】
三弦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弹弦乐器,它不仅可以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合奏,还多用于说唱和戏曲的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三弦分为大三线和小三弦,大三弦主要用来伴奏京剧等,小三弦用来伴奏一些地方戏种,如吕剧(山东地方戏)等。在北方,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和陕北说书等,以及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评剧和京剧等,三弦都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南方,多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十番鼓和十番锣鼓等乐种的器乐合奏,昆曲、越剧、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评弹等说唱音乐也都少不了三弦。三弦因琴鼓两面都蒙以皮膜而声音特别独特动听,演奏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 “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因此在所有的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尤其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更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周万春”已善制三弦而闻名与江南一带,特别是“评弹小三弦”,深受广大评弹专业演奏员和爱好者的喜欢,在评弹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评弹艺术家徐云志特别为周万春乐器号编写弹词开篇在每场演出前宣传演唱。“周万春”的三弦及二胡已被多家博物馆及器乐爱好者所收藏。
【三弦演奏家】
萧剑声 男,1928年10月出生,湖南省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现从事民族器乐三弦专业。1952-1953年中南部队艺术剧院队员,1954-1965年总政文工团歌剧团团员,1964至今,现丰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教授,发展了三弦的演秦技法,使之成为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总结出科学的演奏理论与教学理论。创作、改编了一批三弦独奏曲,创建了系统的教材,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及专业教学人才,两项三弦乐改成果,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