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县文体局获悉,“活化石”象山花锣鼓继2007年成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目前正紧锣密鼓冲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象山花锣鼓始创于清朝,是四川古代十分有特色的音乐,由当年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乐队)开始在民间流传,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钹和四个马锣组成,演奏时根据不同曲牌,所用乐器侧重不同,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
发现“活化石”
据县文体局副局长邓先勇介绍,大英的“八仙鼓”“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流传了上百年,可与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比美。“八仙鼓”“蓬莱大乐”由于流传范围很广,因此保存得比较完整,而象山花锣鼓只限大英县象山镇所有,几乎将要灭绝。为了挽救这种濒临消失的古乐“活化石”,县文体局从1997年成县之时起就派人去当地寻访乐师,希望从他们口中能整理出花锣鼓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2004年5月,邓先勇在象山镇考察时偶然遇到了一位年长道士。道士在交谈中得知县文体局正在努力寻找象山花锣鼓相关材料,毅然将手中祖传的一本锣鼓乐谱交给了邓先勇。邓先勇接过一看喜出望外,这正是他们寻觅已久的象山花锣鼓乐谱。
邓先勇说,发现的这本《象山花锣鼓》乐谱是用上好的宣纸装订而成,封面破烂不堪,只依稀看出有“家德”二字,乐谱的内页保存完好,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地写上“X”“当”“壮”等字样,这些字全是锣鼓发出的拟声词。乐谱记载了《一顺风》《节节高》《挂帅》《吊猴子》等90多首曲牌,都是失传多年的四川古乐。
抢救“活化石”
大英高度重视濒临灭绝的象山花锣鼓的抢救工作。开办了象山花锣鼓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现已收到原始花锣鼓乐牌92个,常年演奏有15支,采集到了传统花锣鼓的历史改革和相关历史资料。建立一支5人组成的花锣鼓研究队和一支娃娃花锣鼓演出队,在礼仪、节日、庙会等活动演出时深受老百姓喜爱。
为使象山花锣鼓承传下来,县文体局从2007年至2011年实行了五年计划,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象山花锣鼓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象山花锣鼓后继有人。并将象山花锣鼓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在传统的技法上有所突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活化石”冲刺国家级“非遗”
象山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目前只有大英县象山当地5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勉强能够演奏,且流传于世的象山花锣鼓曲牌只有区区15首,而且全是口传下来。就是征集到的象山花锣鼓的老乐谱,也令人费神费解,难以演奏,堪称四川古乐“活化石”。
该项目于2006年公布为大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通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筛选审核后,又送到国家非遗评定专家小组评定。据悉,国家评定结果将于6月份公布。(来源: 遂宁日报 记者 李文祥)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松阳高腔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西安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