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家李石根(资料图片)
西安日报讯 (记者 职茵) 对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西安鼓乐来说,整理、保存一套完整而详实的资料,也许是让其逐渐走出濒危困境的途径之一。近日,93岁高龄的民族音乐学家李石根历时50载整理而成的《西安鼓乐全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艺术研究机构以及新闻界、出版界、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高度评价了《西安鼓乐全书》的学术价值,并被李石根老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所感动。李石根用50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西安鼓乐的巨著《西安鼓乐全书》,为了这部书的出版,他多年往来于和尚、道士,工人、农夫之间,留连于铿锵的民间鼓乐之中,一笔一画地写出数百万字的文稿,整理、翻译、誊抄了数千页的乐谱,完成了一部生动的西安鼓乐音乐志和沉甸甸的研究总集。又用了20年的等待,终于在老病之晚年,盼来了心血结晶的付梓出版。
相关链接:
“人去艺亡”与“人走茶凉”
雷 达
西安鼓乐研究家李石根先生告诉我,他有15位鼓乐老师,除现年86岁的东仓艺人赵庚辰还健在外,其他都去世了。他们都是带着鼓乐演奏的精湛技艺和终生的遗憾而离开人世的。离世前,都要对弟子们说这样的话:“娃呀,你们一定得把咱先人留下的鼓乐往下传啊!”心言肺语,情动四座。其嘱托,其期望,全倾注在这朴素的言语中了。我想,正由于有这种世代相袭的传承关系,才将千百年前的古典音乐保留至今,他们的功绩,实在犹如华山之高,东海之大!
这些艺人师傅有西安城隍庙乐社的安来绪,长安何家营乐社的何生哲,西安大吉昌的杨家桢、周鼎山,周至南集贤的张有明、王顺堂等。正是他们,将一代一代艺人们传下来的古老的鼓乐艺术,通过李石根、何钧等音乐工作者的录音、记录、整理,才得以保存,并奉献给国家和社会。据知,现记录、译谱保存的曲谱,约有1200首(套),编印了八卷九册约3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保存录音40多个小时,收集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100多册。这是一宗价值很高的珍贵资料,是以安来绪、何生哲、周志立,、张有明、王顺堂为代表的200多知名艺人的与日同辉的巨大功绩,后世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可惜的是,人去楼空,其艺消亡,一千多首乐曲,如今艺人能演奏的曲目恐怕已不及三分之一了。
这使人不禁想起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所记载的“彬州老人奏羯鼓”的故事。故事说,有个叫杨元孙的官员听说唐代流传下来的羯鼓曲,已基本失传,唯彬州有位老人还能演奏《大合蝉》、《滴滴泉》两曲,遂报告给朝廷,当皇帝命他赶快去将那位老人召至皇宫时,老人已去世了。说从此“羯鼓遗音遂绝”。这是“人去艺亡”的规律所致,但应该说是由于朝廷的失职所造成的。
比起宋代羯鼓曲的失传,我们的“西安鼓乐”好得多了。其一,虽然安来绪等艺人已经过世多年,但其所传鼓乐曲谱和演奏音响,还保留着;其二,现时艺人还能演奏三分之一的鼓乐曲目;其三,八、九十岁的老艺人如赵庚辰等少数艺人还健在。急切的问题,是赶快抢救!抢救艺人,抢救技艺,抢救目前还可以抢救到的西安鼓乐的“真传”!
说到抢救,还得抢救“二老艺人”,即多年从事鼓乐艺术实践且获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的鼓乐专家,诸如李石根、何钧等人。须知,他们是经过半个世纪的追求探索,苦斗煎熬才理出西安鼓乐的行行道道来的。在他们与较年轻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基本建立了西安鼓乐的理论体系,诸如西安鼓乐的历史源流、俗字谱的解读、译谱记谱、调式曲式的分析、曲目鉴别、流派区分、乐队编制、演出形式,以及对乐器、场地的考证、应用,还有对其保护方式、保护措施的构想、建立“长安乐派”的理论等,都是宝贵的理论财富,如认真总结和发扬,对西安鼓乐研究的深化和长期有效的保护是大有裨益的。
大凡事业心很强的学者,总是他从事那项研究对象的痴迷者和从一而终者。李石根,从1951年起步,经过50多年的艰苦历程,至老而心未竭,总想着他所终生追求的这桩事业的归宿。李石根已是85岁的老者了,双目基本失明,还爬在书桌上写那核桃大字的安排“后事”的文章。以见他为终生研究西安鼓乐的顽劲与痴心。何钧也已76岁了,瘫痪体衰,行动不便,语言不清,还在吃力地谈论着有关西安鼓乐保护的事。
李石根1959年至1965年在原西安音协主持编辑油印了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1981年——1982年在省文化厅“唐代燕乐研究室”又主持编辑油印了八卷九册、约3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编入了自1951年——1981年30年间多人收集的722套(个)鼓乐曲目,1200余首乐曲译谱及部分曲目总谱、歌章等。50多年来,写作发表或集册油印了约1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如《隋唐燕乐述要》、《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体式结构》、《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关于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等)。许多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学术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至今均未能出版,这成了迟暮老人的一桩心事,实有“人走茶凉”的苍凉之感。
作为文化部门,应该使“西安鼓乐”的杯杯“凉茶”炙热起来,并捧给李石根们渴饮,以实现他们对“西安鼓乐”未竟事业的渴望。
2004.7.30. 于龙门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