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西兰奥克兰4月25日电 新华社报道员毛芃
“音乐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没有语言的不同和国界的限制。人类虽然在语言、肤色、文化上会有所不同,但人类的情感和人性都是相通的,”世界著名华人大提琴家王健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说。
22日晚,王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政厅同奥克兰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他们精湛的演出博得观众好评。旅居芬兰的王健此次是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巡回演出。
王健在奥克兰演出后说,西方古典音乐用音乐语言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掌握了这种语言,才能理解古典音乐所表现的高深精神世界,并通过你的琴声,再现你对它的感受和理解。
“音乐演奏的魔力在于总是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同样的曲子,不同乐团的演奏会有不同效果,就是同一个乐团,每次演出情况也会不一样,”王健说。
王健在上海长大,4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学习。1979年,11岁的王健被一部探索中国文化的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发现并摄入镜头,从此开始受到关注。他是第一位与代表古典音乐最高水准的唱片公司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的中国音乐家。
如今,王健每年要在世界各地演出四五十场,他同世界上几乎所有顶级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都合作过,也经常应邀到中国演出。他认为中国交响乐团虽然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比起来还有差距,但进步很快。
在谈及中国父母鼓励孩子学习乐器时,王健说,这是一件好事,音乐让人产生对美的向往,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修养和情趣,会让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但他提醒家长不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通过学习乐器成名成家,因为这“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最要紧的是明白学习音乐其实就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