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一门学科,有一定的内容和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对于古筝考级的孩子来说,它不仅仅要求技术技巧熟练,更对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几个是古筝考级的孩子经常出现的普遍的问题:
一、不实事求是,提高“等级”
1.考试中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弹奏高级别的乐曲。这类孩子或根本无法完成乐曲中的高难度技巧,或勉强完成而对乐曲没有任何理解。小学初级阶段的孩子,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但年龄小,理解力有局限,不宜一味追求进度,应该多进行基础训练,多弹传统的低级别的乐曲,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不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2.不根据自身的能力报考。在考级中,我们遇到学琴时间很短就报考高级,甚至有学一年就报考九级的。他们有的是为了在小学或中学毕业之前拿到高级证书以备考学所用,更有一些成年人就是要拿一本高级证书,为以后办班带学生树一个招牌。那些指望有一本考级证书来为孩子考学加分的家长,你们的想法错了。虽然目前有很多重点大学和中学设立了特长班或各类乐团,为那些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学渠道。但所招收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面试,对实际演奏水平进行了认真考查的。仅凭一本考级证书根本无济于事。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学到真本事,有了真本事,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机会。
二、只重右手忽视左手
在考试中,有些考生对右手旋律的弹奏十分重视,音准、节奏、音乐起伏及各种技巧的完成都能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却忽略了左手技巧的运用。
1.传统技法缺少必要的训练。“以韵补声”是筝曲演奏的主要特点。“声”指右手弹奏出的旋律部分;“韵”即左手的各种作韵技法,通过它们的运用,对乐曲旋律加以润饰,使其更加优美、细腻、富于韵味。对于更深入地揭示音乐的内涵,更细致地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感情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筝独特之处之所在,是筝乐的“灵魂”。然而在考级中看到的情况却是:有些考生颤音僵紧、发声怪异,上下滑音混淆不清,按音缺乏音高意识、音高得不到有效控制……更有甚者,有的考生将左手所有的作韵技法以一个象征性地轻轻点弦一带而过,有的考生从头至尾用一个指头压弦,这不禁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忽视左手传统技法的现象,实质上是考生(包括老师)审美意识的一个误区,若不提高认识,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倒致古筝音乐失去它固有的艺术魅力。
2.左手技法的另一个概念是左手在弦码右侧的弹奏,考试中,同样存在着对左手伴奏部分不予重视的情况。比如不按乐谱的要求弹奏音高和节奏,对于左手音色、音量的控制缺乏意识,有的考生右手比较熟练,而左手却生疏、僵硬等。这使得乐曲整体音响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反映了弹奏者技术能力上的欠缺,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三、只注重技术,不注重素质
从一些考生的演奏上反映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掌握一首乐曲的过程中,把精力都用在了解决技术难点和乐谱的准确性上,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音乐表现。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是表演者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产生共鸣,影响人们的情绪。没有情感的音乐,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音乐表现是建立在音乐素质的基础上,它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整体体现。它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技巧技艺,对美的鉴赏力和感悟力,广博的知识和准确的演绎能力等。因此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会一门技能,而是要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下功夫。作为老师,应对每一首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和传授,帮助学生分析乐曲结构,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思想内涵,使学生从艺术的高度去表现作品,从而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上的情况是考级中突出的问题,其它的有些事比较小的问题,比如:身体与琴的距离,两脚的摆放,弹弦点与压弦点不规范,乐曲之间有没有间隔等,有时很多学生会犯同样的错误。说到底这里的责任在老师,这也是大家的共识。让孩子学习古筝改掉小毛病,不急功近利,注重全方面的发展,任重道远啊。(云南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