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昨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有一支特殊的乐团,几天前乐队的成员们还分散在世界各地,昨天就齐刷刷地出现在北京,他们中有不少是国外知名乐团的首席,有的还是独奏家,但在这个临时组建的乐团中,位置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每一根琴弦发出的声音都饱含着同样的真诚,献给他们最敬重的林耀基教授。
这样一场纪念音乐会,让我们对林耀基教授一生辉煌的成就有了直观的感受,胡坤、薛伟、陈允、李传韵、徐维聆、柴亮、高参、刘霄、陈曦……这些在国内外大放光彩的艺术家都接受过林耀基的悉心培育,当他们同时站在观众面前,只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奇迹。奇迹不会常发生,更无法预期,但还是有人在感叹的同时禁不住问,“下一个林耀基在哪里?下一个奇迹在哪里?”
其实同样的奇迹不仅仅发生在林耀基教授身上,人们熟知的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旦昭义和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等名家都是奇迹的创造者,而奇迹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尽管他们的领域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拥有同一种特质:爱心和奉献。昨天,记者在音乐会的后台遇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研室主任童卫东教授,他也曾是林耀基教授的学生,不仅学习小提琴演奏,还得到了林耀基教学经验方面的传授,如今已经从事十几年教学工作的他深切地感受到林耀基这代教育家的可贵精神,“他这一生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学生身上,思想非常纯朴,没有个人利益和物质生活上的过多追求。自己每一个学生的音乐会他都参加,比赛也都陪着,比赛前他想办法为学生借好琴,比赛过程中连可乐罐都不让学生自己开,怕他们的手意外划伤影响比赛”。在教学上童卫东感触最深的是“林式教学法”的独到之处,“林耀基善于在生活中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比较深刻的道理”。
在与林耀基同时代的教育大家中,许多人和林耀基一样遵循着中国最传统的师道,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生活中为人师表,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些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显然已经非常稀缺。“时代和社会环境变了,学生比以前更聪明了,但不一定更踏实了,很多老师仍然很负责,但不一定愿意无私奉献了”,童卫东表示。在他看来,想成为演奏家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的梦想,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就会与理想背道而驰,“因为古典音乐的土壤在西方,所以很多国外的学生把音乐当做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东西,国内古典音乐的氛围并不浓厚,室内乐方面又非常欠缺,因此有些国内的学生会对音乐强加上自己的理解,反而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城府”,许多新变化新问题让当今的音乐教育者面临更多的挑战。
“再也不会出现下一个林耀基了”,一位业内人士感叹。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论调,在这个信息发达而开放的社会,学习音乐的学生拥有更便利的条件和途径接近艺术,在整体基础上比以前的学生有了很大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出成果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优秀的教师层出不穷,从这种意义上讲,能不能出现下一个林耀基不是最重要的,林耀基这一代教育大家身上的艺德、师德如何在这个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反而更值得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