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不只是“淘金”
时至今日,如果在网络上搜索梁大南的新闻,仍能看到关于他在2000年时曾经在整个文艺界都轰动一时的“跳槽”事件。那时,梁大南向所在单位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递交了一份辞聘报告,打算前往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但作为知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大师,梁大南做出的选择是我国高雅艺术界前所未有的“手笔”:辞掉铁饭碗,从中央到地方。
当时的媒体曾为梁大南算了一笔账:梁大南在中央歌剧院的每月工资额为500元,还只能领取60%,其余每演出一场还有一点收入。粗粗一算,梁的年收入为4万元左右。而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则开出了年薪25万元的优厚待遇。这样看来,梁大南的“跳槽”之所以被称为“淘金”就显而易见了。
10年之后再忆往事,梁大南依旧坦然。他将自己的“跳槽”归结为两点原因:首先的确是因为报酬水平的“天壤之别”;其次那时的文艺团体都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工资不高,从业者对工作环境的不满等因素造成了人心动荡,梁大南选择了在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工作,也是因为这个氛围更加职业化。在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从业的3年之中,梁大南演奏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在3年合约期满之后就回到了北京当老师。而那一次的经历,也对于业界产生了影响,“自从我的‘出走’之后,专业院团中从业者的工资待遇和管理水平、演出市场的运作等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并开始与国际接轨,这在国交爱乐等交响乐团都能看得出来。现在看来,我当初的‘出走’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吧。”梁大南笑着说。
天津籍小提琴家11日为家乡父老带来专场音乐会
天津籍小提琴家梁大南将在11日为家乡父老带来乡音·乡情·海河儿女系列之六——《梁·祝——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梁大南专场音乐会》。在演出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自己与小提琴的不解之缘。
9岁开始学琴
梁大南学琴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的母亲就是天津交响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那时9岁的梁大南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一下子让坐在那儿学琴,从最开始的有兴趣到慢慢枯燥乏味,几乎是被母亲“逼着”在练习。虽然一开始只能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改编小提琴曲和样板戏来练琴,但随着进入了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慢慢接触一些西方古典的乐曲,梁大南渐渐沉静并爱上了小提琴。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9岁学习小提琴已经是“落后于人”了,但梁大南笑言虽然9岁才开始练,可在那之前就已经因为在妈妈身边的耳濡目染,积累了对音乐的初级认识,这也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格外注重青少年的音乐教育问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梁大南在言语中毫不掩饰对故乡的情怀,“我对天津感情很深,从小在天津长大,天津是个有深厚经济文化基础的城市。我们天津很早就有了歌舞剧院,文化底蕴浓厚。我从小生长在歌舞剧院的大院里,虽然幼年并没有接触乐器,但那个环境也给了我长久的熏陶,最终也引领我走上这条路。我喜欢这座城市,也喜欢这里的音乐氛围。”
天才不起决定性作用
198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同年参加全国小提琴比赛并获奖,随后考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1986年任乐团首席,成为中央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那时的梁大南被无数习琴者和专家称为“天才”。时光荏苒,已是不惑之年的梁大南对于“天才”二字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我当年的成功有所谓‘天才’的因素,但天才不起决定性作用。”梁大南认为,天才就是一种才能,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才能,“我也算不上天才,每个人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再有天才不付出努力也不行。”对于当下涌现出众多被称为“钢琴神童”“小提琴神童”的天才儿童,梁大南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从小就被称为天才是件很可怕的事儿,因为很可能这个人长大后就销声匿迹了。一个人的音乐才华其实并不需要从小就迸发,而是要通过慢慢积累而形成的。世界观和理解力会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慢慢成熟而变化,音乐中有许多内涵都要等孩子成长之后才能掌握。我认为,让孩子正常地成长是最重要的,不要树立‘天才儿童’这样的榜样,这会让孩子和家长对于音乐的认识发生偏离。”
莫陷入“考级狂热”
现在很多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练习小提琴,在梁大南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由此而来的“考级狂热”也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隐忧。“其实学小提琴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它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具备很多的很多的条件。有许多孩子不是一上来就能学得非常投入,因为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在这种玩儿的氛围之中,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先培养孩子,在非常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让他们慢慢地喜欢乐器,喜欢音乐。很多小孩最开始应该说喜欢音乐,但是通过漫长的学习,觉得非常艰苦,非常累,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占去了他很多的快乐的时光。这个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我建议家长可以开始先接触一些音乐,或者先学一点钢琴,因为钢琴是基础,了解一些初级的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这样对他将来无论是学小提琴、大提琴、管弦乐或者民族乐器都有很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根本
如何让高雅音乐走出附庸风雅的怪圈?这曾经是摆在很多专家学者面前的难题。而梁大南给出的答案是:脚踏实地地从幼年时期培养积累和教育,这是最有用也是最实际的。“西方非常重视美育教育,几乎每个孩子都学习过一样乐器,虽然他们很少在学习之后从事这个行业,可以从小培养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参加乐队也能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
梁大南有一段对他触动很大的经历。在美国巡演时,他住在美国普通人家的社区里,房东是两个白天开着除草器做工的农民夫妇。但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妇,他们晚上回家就换上晚礼服听音乐会、演奏钢琴和黑管。原来这家的丈夫在中学时学过钢琴,而妻子学过黑管,这带给梁大南很大的触动,“一个美国的农民在青少年时期也接受过很好的音乐教育,其实美国的历史谈不上什么传统的东西,但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还有整体对于文化的重视是最重要的。”
在成为教师之前,梁大南在三四个乐团都做过首席小提琴,用他的话说,首席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就是乐队,周围的人们都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当随着年龄增长,寻求稳定的心越来越迫切之时,他选择了培养一些年轻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做教授,“我也从年轻时代过来的,知道在一个乐队里你如何去运作,如何在乐队里工作并走上职业演奏者的道路”。
稿源: 渤海早报数字报刊
· 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三轮【视频】
· 纪念林耀基音乐会10号上演,徐惟聆忆恩师
· “弦上的思念”林耀基追思音乐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