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讯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6月8日泉港区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的山腰街道,隆重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港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的授牌、揭牌仪式,8家北管团体被列为全区民间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在此之前,泉港北管音乐已成功走入高校艺术课堂,成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艺术专业,首批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专业班将面向泉港区招收30名大专生。
泉港区是我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泉港北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山腰街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近年来,泉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50万元资金,在原来区庄重文实验小学、区文化馆两个政府性传承保护基地的基础上,新扶持建设8个民间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据泉港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陈玉顺介绍,这些民间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都是在泉港原有民间优秀北管乐团和传习所基础上设立的,将其确定为基地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原生态北管音乐。
着眼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今年泉港区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将在泉港招收首批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职大专、戏曲五年制高职大专、戏曲三年制中专班(往、应届)学员各30名,教学地点设在泉州艺校。目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已在泉港区完成相关专业成绩考试,待中考后,首批泉港北管音乐大专生将从专业及文化成绩合格者中择优产生。这批学生在校期间,将在学习中小学音乐教师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北管理论知识和演奏、演唱技能,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将优先推荐到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成为泉港北管及传统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
除加大北管的传承保护力度外,泉港还积极推动北管对外交流传播。去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来自上海、武汉、福建和台湾等地音乐院校、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发表论文23篇。去年7月份,泉港区与厦门大学合作,在泉港设立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北管学术与实践基地”。今年7月份,该区还将结合2010年中国航海日,举办“两岸情”北管音乐会暨演唱演奏比赛,邀请各地北管弦友共赴“音乐盛宴”。(郑伟伟肖咸强蔡江彬)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
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音乐,又称北管,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都有北管社团。
北管与周边的南曲、高甲、芗剧、莆仙戏等音乐融合渗透,并受闽南、莆仙交汇语系的影响而产生的新乐种,唱腔为普通话,采用"支声变调"演奏法,属江南丝竹乐范畴。其曲调幽雅、古朴、明快,具有江淮一带民间音乐的特色,且有江南民乐幽雅的神韵和闽南音乐委婉秀丽的风姿。 泉州市泉港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这里既有南音、芗剧、高甲戏、木偶戏,又有莆仙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泉州北管正是生长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和艺术氛围中的一朵民间音乐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