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银发、一身戎装、一张笑脸,生活中的阎肃总是乐呵呵地,老人家质朴的童心在家人和朋友的言谈间慢慢放大,让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
[人物名片]
阎肃,著名剧作家、词作家。1930年5月出生,1953年4月入党。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专业技术1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阎肃一生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1964年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汇演创作优秀奖。歌剧《江姐》197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汇演创作奖。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我爱祖国的蓝天》响彻天宇,与空中飞行梯队画出的人间彩虹交相辉映,为祖国60华诞的神圣时刻播撒一曲天籁之音。
我和老阎处对象的时候,我在东北,他在北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在信中,我发现他的文笔很美。后来和他见面,感觉和书信中的他反差很大:个头矮、相貌平,还有点驼背,衣着也很不讲究,还穿着当时城里人很少穿的线袜子,把穿旧了的军裤穿在里面当衬裤。
1961年我们结婚了,当时我在锦州工作。1962年,老阎到锦州探亲,这是我们结婚后他第一次探亲休假。18天的假期,老阎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搞创作,那次创作的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被传唱了几十年的歌剧《江姐》的剧本。我听说,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有人连续5次排队买票,很多人连歌词、台词都背下来了。
文革期间,老阎创作的歌剧《江姐》被污蔑为“毒草”,老阎因此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有人说他是漏网“右派”,还有人给他贴大字报。他怕连累我和孩子,对我说:“要不,咱们先分开吧。”我对他说:“你到哪,我跟你到哪。”患难见真情,老阎到现在遇到什么事还一直让着我。
有一次,电视剧《西游记》导演杨洁通过朋友找到我,想让老阎为《西游记》创作主题歌。当时老阎还有别的任务,但碍于我的面子,他还是把创作《西游记》主题歌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没想到他竟然又创作出了《敢问路在何方》这样广泛流传的经典歌曲。后来又有许多人通过我找老阎创作市歌、企业主题歌曲等,不少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江苏兴化的市歌《梦里水乡》、辽河油田曙光电机厂的主题歌《曙光》、北安农垦局的局歌、辽宁凤城的市歌等。
老阎生活上简朴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穿着从来不讲究,给他买贵一些的衣服,他就放起来,舍不得穿。吃饭也不挑,年轻的时候,物质条件不好,菜剩了他也舍不得倒掉,直到现在他还是这个习惯。我有时生气,就说他:“你就是个垃圾桶。”
老阎的驼背是他勤奋的证明。看他中学时代的照片,身板挺直的。30岁前,老阎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一坐就是一天,由于长时间伏案学习,慢慢地就变成了“罗锅”。很多个休息日,老阎是在书店和戏院度过的。他常去天桥看戏,坐公交车要5分钱,他舍不得,经常走着去,走着回来,看戏每小时一毛六,他却肯花。因为那是学习,不是在玩。
老阎爱好很少,除了读书、看报、看戏、听音乐会,基本上没什么爱好。老阎喜欢看武侠小说,七八十年代,只要有新的武侠小说出版,他想方设法拿到手,解渴一样地看完。金庸、古龙、还珠楼主的小说他都看过。这为他在剧本创作中能够成功塑造人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老阎很正直,有时也很古板。以前孩子们在家讲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抨击时弊,他不爱听,就训斥孩子们,有时孩子们不服气,结果就吵了起来。有朋友建议我办个文化公司,我想还真行,一来我喜欢文艺,二来我对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很自信,三呢,我对文艺界很熟,很多明星大腕都是我的好朋友。老阎听说后坚决反对。不用说我办公司,就连儿子办都不行。他有他的原则,我们拗不过他。
有人要帮老阎写自传、出文集,他都拒绝了。人家劝他,别人都出书了,你怎么不能出。他说:“出那个有什么用呀?”人家说:“你不出谁知道你呀?”老阎说:“知道有什么用呀?”所以,这次媒体宣传他,他总觉得过意不去。
和老阎共同度过大半辈子,让人感动的事很多,但至今有一件事记忆犹新。有一个周末,他趁我不在家,一个人跑到厨房里,想给我做顿饭,他生手生脚地和面、擀皮儿、剁馅,忙了一个下午,包了几十个饺子。我一边吃一边笑着说:“老阎,你这包的是包子吧,今后求你别下厨了,还是忙你创作上的事吧。”
我们俩银婚那一年纪念日,老阎还为我作了一首词:
任黄花碧水,
青山红叶,
白发秋风,
随你奔波这么久,
也算是五彩人生。
咽下了,
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
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
淡定从容伴君行……(本版撰稿:张力 李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