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记者侯琳
“我与河北有着很深的情缘,从电影《地道战》到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昨日,参加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二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研讨会的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今年74岁、一身戎装、头发花白的傅庚辰,还向记者道出了当年创作《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歌曲背后的故事。
钻地道 钻出了《地道战》
记者:只要提到《红星歌》、《地道战》,耳边都会响起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这些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歌曲,当初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傅庚辰:我去冉庄的时候,看到驴槽子洞口,锅的洞口,炕上的洞口,那些地道充满了智慧与勇气。采访民兵的时候给我的印象也是生龙活虎,让我原来头脑中关于地道战的那些曲调就太平淡了。有一天摄制组出去拍外景,我走到村头,‘地道战,嘿,地道战’,突然之间这个主题就冒了出来,我扭头往回跑,到了屋里头趴炕上把这个曲调写了出来。
记者:《闪闪的红星》的灵感来自哪里?
傅庚辰:那时候没有专车,从上饶到剧组,沿路和老乡的鸡笼鸭笼挤在一块,7小时的颠簸,没想灵感就被颠簸出来了。到了在乡下的剧组来不及休息,立刻钻进借用来的卫生院办公室,一直写到凌晨两三点,卫生院里都是来看病的老乡,嘈杂声很大,但终于还是没能压制住灵感的喷发,很快电影歌曲就给写出来了。我的创作经历应验了最朴实的真理,生活是艺术的绝佳老师。
鼓励 交响乐应“以人为本”
作为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创办者和“领路人”,傅庚辰谈到2001年他在河北筹办第一届金钟奖的情景时,仍记忆犹新。
记者:当时您为交响乐创作一等奖设立奖金10万元,引起很大反响。
傅庚辰:当时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处于困境,写交响乐的人很多,但作品并不广为接受,我决定突破常规设10万元奖金吸引优秀人才,就是为了支持交响乐的创作,今天在座的作曲家刘瑗凭借《土楼回响》夺得10万大奖。
记者:交响乐是面向小众还是大众,仍然有人在争论。
傅庚辰:现在各项工作都提出要“以人为本”,交响乐也是如此,创作上要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听懂为目的,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交响乐的生命前途讲,是为了要让绝大多数人接受。
记者:您怎样看待现在的流行音乐、选秀节目?
傅庚辰:其实我是国内最早接触流行音乐的人,当年在我的推荐下,毛阿敏她们才能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流行音乐节。我不是反对流行音乐,而是要对流行音乐的发展正确引导。某些电视台利用黄金时间进行商业模式的炒作,那些歌也极“水”,所选出的“星”、“秀”都缺乏根基。音乐的本质和其主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要给人以力量、享受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