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黄友棣,现年97岁,1912年生,广东省高要县人。他多才多艺,既是作曲家、演奏家、乐队指挥家,又是音乐教育家、乐坛理论家,蜚声中外的著名音乐大师。曾任中山大学、广东省立艺专、香港珠海师院音乐教授。1957年赴欧洲深造,获英国国家音乐院硕士学位,意大利满德研究院作曲学位,1987年退休,后移居台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一代迄今仅存的一位音乐家。
黄友棣
在五线谱上跑“马拉松”
黄友棣音乐成就卓著,一生经历丰富,如同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抗战期间,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创作大量抗战名歌,《杜鹃花》《月光曲》《良口烽烟曲》等作品影响甚大。他倡导“大乐必易”“音乐全人教育”,一生作曲2000多首,众多脍至人口成为经典在民间传唱。他还有20多部音乐专著,不少译成外文出版,为中国音乐的教育和推广奋斗毕生。晚年,他宣布所有作曲和专著,不计版权,全部无偿奉献给社会,被誉为“音乐菩萨”。现在97岁的高龄,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继续创作不歇,被称为“在五线谱上跑马拉松的音乐家。”
广州湾的激情音乐岁月
抗战期间,黄友棣走难粤北、茂名等地。在培才中学(今湛江一中)任教的中大同学谭国柱深知其音乐学问非凡,极力推荐他到该校执教音乐,加之学校董事长陈学森礼贤下士,盛情邀请,黄友棣于1945年1月,携带小提琴来到广州湾(湛江市前身)。他到培才中学不久,便给广州湾的音乐带来全新的面貌,在学校组建指挥南路第一支管乐团为抗战呐喊;成立粤西第一个大型歌咏合唱团传播大众呼声;创作诞生湛江第一支正规校歌《培才颂》;还编剧创作了湛江第一部歌舞剧《锦锈山河》公演,湛江舞台首次出现歌舞剧。黄友棣为日后湛江的音乐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注入新鲜的活力。
黄友棣不但在培才讲课,还到韩江、河清等学校公开讲学,使不少社会音乐爱好者得到教诲。他讲学深入浅出,生动深刻,首先用小提琴演奏几支世界名曲,继而用通俗的语言分别讲解乐理、声乐知识和作曲原理。讲了一段,又演奏几支抗战名歌谣,加深印象,继续讲述新音乐的精神、音乐欣赏方法、音乐生活化和生活音乐化、民族音乐之创作等课题,给湛江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当年培才学生陈翼、吴玉秀、梁水生、梁佩贞今已七、八十岁,对黄友棣的动人讲课仍记忆忧新,对他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赞赏不已。
黄友棣在广州湾经历了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日本投降、广州湾光复、湛江建市。为欢庆抗战胜利,湛江建市双喜临门,黄友棣亲自策划组织大型文艺庆祝活动。他和老师们赶夜创作大型四重大合唱《胜利之献》,在赤坎百乐殿戏院演出,还上台拉小提琴,为青年老师谢世伟演唱《嘉陵江上》伴奏,宛转悠扬的琴声,博得观众雷鸣般掌声。随后,他又指挥管乐团和歌咏合唱团参加抗战胜利大游行,用音乐表达胜利的喜悦,对和平的渴望。余兴未尽,他又突击编剧、作曲、导演歌舞剧《锦绣山河》,全剧由培才中学、附小、附设幼儿园组合演出。老中幼登合齐演,阐释“驱魔复国”,鼓舞市民建设战后家园,一连数晚在赤坎太平戏院公演。由于题材感人,演技逼真,形式新颖,场场爆棚,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是湛江的第一部歌舞剧创作,也是歌舞剧首次出现在湛江舞台,意义深远。
黄友棣成立粤西第一个大型歌咏合唱团。
对湛江一往情深
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回迁广州,筹备招生复学,黄友棣原是中大教授,接通知回校任教,1945年底依依不舍离别湛江。在湛江虽只有短暂的一年,但湛江学子勤奋好学,市民热情爱国,民风淳朴好客,给他留下难忘印象。他对湛江一往情深,在传记《乐海天涯》一书,用5000多字大章节“恩深如海”记述他在广州湾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对湛江的真情,对湛江师生和民众的挚爱。长期以来,黄友棣十分关注湛江的发展,关心湛江教育事业的进步。他精选15部作品和专著送给湛江一中校史室留念。学校逢五逢十的大校庆,他年岁高不便参加,每次都热情洋溢发来贺信、贺电或题词祝贺。2003年喜闻一中建起艺术馆,已91岁的黄友棣欣然接受邀请题写馆名,从台湾寄来“雪卿艺术馆”五个遒劲大字,还赠送一台钢琴给艺术馆。
黄友棣的学生,对恩师也始终敬重爱慕。2006年集资塑造一尊黄友棣铜像安放在艺术厅。塑像由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原培才学生李炳荣创作完成。
湛江晚报 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