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 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们提供更加实际的情境式教学背景。以此尽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由于传统的筝曲一般源于民间,脱胎于民族民间音乐,它和当地人们的语育、戏曲、说唱甚至生活习俗都密不可分,这些古筝乐曲在当地民间演奏时,往往会再演奏者灵感的带动下,再古筝乐曲中临时、即兴地添加一些旋律,这些都是演奏者的长期积累的艺术实践的爆发,是音乐的神韵所在。也是最出采的地方。然而,一旦当古筝教学脱离了滋养这些原生乐曲的土壤而独立存在时,很多本质的内容也就丧失掉了。并且。如果一味依赖于现代的记谱方式来记录传统的、民间的筝曲,尽管严谨规范,便于系统地学习,但同时也禁锢了学生们的音乐想象空间。
鉴于此,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好精心的授课准备。例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进行模拟教学,针对某些待教的古筝乐曲。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反复播放给学生欣赏,同时提供乐曲来源的背景资料,人文知识以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们在欣赏影像资料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对乐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古筝乐曲所属流派的发源地去实地考察,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互相交流。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产生更多的切身体会,从而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