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巴扬手风琴的演奏姿势是有一定的准则的,它是为音乐演奏服务的。巴扬的姿势具有美学的意义,它是以力学、声学和运动原理为基础的。
对巴扬手风琴演奏姿势的观点,很多演奏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有各自的出发点。巴扬演奏的姿势是多变的,它在发展变化中,从很简单、原始的几个小钮扣加一个小风箱开始,当时不只是在左手有皮带,右手也有皮带,巴扬手风琴上并设有背带,这就决定了演奏者的右手和左手要一样地进行演奏,琴体要紧贴在大腿上,左手和右手都负责拉风箱,风箱可同时向左右方向推动。这种巴扬演奏姿势是和琴的结构有关系的。巴扬演奏的姿势的变化,不但是由于乐曲的不断发展而改变,更是由于演奏者的文化艺术观点和音乐风格的变化而改变。随着巴扬音域的不断扩大,巴扬演奏者右手的皮带影响手指的跑动,右手释放出来可以自由地跑动,这时巴扬演奏者演奏时把握的力量很平衡,背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各个时代、各个地域、民族所形成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这些具体的内容又决定巴扬演奏姿势的不同变化。音乐的内容、音乐的风格决定表演的技术手段,所以巴扬演奏姿势的变化和巴扬演奏姿势的原则是以表现音乐为原则的。
很多巴扬演奏者都知道,巴扬的演奏姿势在音乐的演奏中应适应表演曲目的变化而相应改变,例如在演奏《马刀舞》里大串的减七和弦中,在一串音阶式的减七和弦下行中和演奏一个舒缓的民间曲调的姿势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紧张狂放,一个是纤细柔和。所以,巴扬演奏姿势是与运动器官紧密协调的运用有关系的。运动器官的不同,运动方式的过程改变了巴扬的演奏姿势,这也是一个技术的具体问题。
很多巴扬学生都很注意一些巴扬大师们的演奏姿势,例如谢苗诺夫、李普斯、希施金、斯卡里亚洛夫。有些人喜欢稳健的姿势,但往往认为他们是坐着不动,仿佛被什么固定下来。如果小孩子从小这样学巴扬就会形成演奏上的障碍感,动作会越来越失去协调性。
巴扬演奏姿势的恰如其分,必须和具体作品内容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这些姿势、动作不能形式化、表面化,如何演奏出作品的内容,同时保证动作的协调、放松、合理,这才是巴扬演奏姿势的一个标准。
声音是与巴扬演奏者如何运用巴扬有关。平稳的动作产生平稳的声音,紧张的动作声音也不稳定,声音效果不会理想。特别是左手、右手的紧张会使风箱的运行变得不够细腻,也给左手、右手的技术带来后患。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是具体而具有真实性的,也只有联系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知道此时的声音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在巴扬演奏姿势中,动作与声音的表达上必须注意的。小巴扬手的演奏对声音要求应该是音符的音高、时值正确,变音器的使用恰当,简单的曲调要有歌唱性音乐的内容,表现的声音与演奏巴扬的动作器官相协调,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完整有关联的环节,形成了动态的巴扬演奏姿势。
初级学习巴扬的阶段,一些老师会很固定地对待巴扬姿势问题,往往学生的年龄、身体条件、作品的难易被遗忘,而简单地要求学生固定某种姿势,例如在风箱运用上,要求正扇形和反扇形,当年龄较小的学生没有力量形成反扇形回风箱时,就当成错误进行批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这一个常规对成年人来说很容易,但对儿童、小学生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对象不同,这样教条地贯彻常规,就不能找到对每一个个体最合适的姿势。
有些学生的演奏姿势是通过模仿其他人而来的,他们常说某位大师是这样演奏的,例如李普斯演奏时所具有的绅士风度,稳健的姿态以及他在抖风箱时的精练动作,成为很多人都模仿的对象。谢苗诺夫的夸张的姿态,希施金的充满音乐的眼神以及其夸张的风箱的运用,都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
具体实践中,巴扬演奏中手腕有的平放,有的凸起,肘部有的下垂,有的平托起右手手腕,肘部如何调整,跟音乐的音域位置和个体的触觉有很大关系。当人体放松,肩膀下沉放松时,手腕、手臂不一定是放平的,根据需要有时肘部离身体右侧较远,有时可离身体右侧较近,这就要求教师先弄清学生的个人特点,细心地观察学生演奏巴扬的状态,不受固定规则的限制,帮助学生学习个人应有的动作,从而得到相应的巴扬姿势。
在李普斯的演奏过程中,给人的感受是其动作和姿势非常自然。当学生总在回风箱提风箱时,这样的姿势是不自然的,时间长了手臂会酸疼,每回一次风箱其实都像是在做一次举重训练。运用风箱的动作决定了右手部分的姿势。自然的、节省体力的动作是符合地心引力的规则的,所以,所谓的“反扇形回风箱”是常规中的例外。常规是正扇形回风箱,反扇形的回风箱方法不切合实际,正扇形的回风箱方法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巴扬演奏的姿势是没有标准的,演奏者要找到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身体条件以及与乐曲表达时所具体呈现的表情相一致的姿势。巴扬姿势是为表达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服务的,但不好的、不科学的姿势会破坏巴扬学习的基础,不能保持巴扬技术持续的进步。巴扬演奏者有时很随意的姿势,没有标准,习惯地平拉风箱、提风箱等动作,时间长了就会变成技术进步的障碍。每个人演奏巴扬的姿势都不同,这与他们的艺术感受、艺术观点,及其对节奏、音色的不同理解有关系。有些演奏者在连续的演奏时,姿势很轻松,有的很紧张。初学巴扬的人的坐姿应该是左脚、右脚与腿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保持灵活的特点,身体可以倾向任何一个重心。巴扬的演奏姿势应该与演奏者的性格特点、精神面貌和意志相符合,应该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相符,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姿势。而一个学习巴扬的人应该记住,切忌不要把演奏本身不需要的任何感情、感受、思想流于外表。
很多民间巴扬手的演奏从不用大拇指,特别是演奏一些小型的三排键钮的巴扬时,他们把巴扬平放在双腿上,风箱好像同时向左、向右拉出,演奏到激动处可把小巴扬抬离双腿,这里边右手的大指起到了托举的作用。民间的小巴扬往往就用四个手指演奏,没有用一些钢琴式指法,经常用半音阶式指法,这时手的姿势也有自己的特点。
有些教师要求学生的上身必须是笔直地坐着,认为这是一个标准,但不知道左手在演奏一些自由低音的组合和弦时,有时必须要弯曲背部才能够到和弦键钮的位置,有时和弦的大跳要求背部的弯曲、倾斜,这些姿势可有效地加强巴扬键钮的位置感受。要灵活地结合手的触感,上身才能放松,如果要保持笔直的坐姿,手指的动作就受到限制。
巴扬在演奏流行音乐或伴奏时,往往站立演奏,这种姿势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琴体的重量集中在肩上,风箱的平拉很难,这时要注意短风箱的运行,演奏时身体的动作更为重要,教师往往不注意站立演奏的训练。站立演奏时,会给手指动作、风箱的运用带来极大的难度,特别在体力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些法国巴扬手风琴演奏家和俄罗斯手风琴演奏家就是站着演奏,他们经常是左右摇摆,这种姿势使人感到放松,并在摇晃中得到力量。有些教师往往没有注意到这种力量的来源,稍有僵直就会给演奏带来技术上的困难。笔者认为,巴扬的初学者应避免站立演奏,但要寻找一些身体的灵活性的训练,这样能激发演奏者的潜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知道坐着和站立演奏时姿势不同,技术的感觉也在变化。在俄罗斯及欧洲一些民族歌手中,巴扬演奏者有时要充当歌舞剧中的演员,这要求不只是站着演奏,还要表演剧情,要求演奏者可以走着演奏、跳着演奏、唱着演奏,表面上的随意的动作,要求手指的技巧非常高,风箱的运行也要与音乐、剧情相吻合。演奏波尔卡,就要跳着波尔卡的舞步,演奏华尔兹,就把巴扬当成自己的舞伴,在即兴的风格中需要极大的、自如的技术。在这种巴扬姿势下,巴扬的演奏者的注意力本质上只在手上,左、右手尽量放松,手腕保持灵活和弹性,手臂灵活,肩下垂,清楚地想象键钮的图像。流行音乐中的演奏家姿势往往像一个流行歌手一样,当其演奏爵士时,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摆,仿佛从身体中流出节奏来,这时巴扬的琴声也会有所变化;在流行音乐中,有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情也不足为怪,他们会在舞台上从东走到西,用夸张的身体语言和琴声与观众进行交流。
法国式的巴扬一般琴体较小,琴体一般在身体靠下的部分,或稍远离身体,巴扬键钮相对少些,琴对身体的压力也小些,法国式巴扬用于流行音乐演奏。巴扬手风琴的键钮很敏感,手指触键很容易,所以演奏起来所呈现的状态大多感到轻松愉快。这种重量较轻、琴体较小的巴扬特别适合站着演奏,这时人所承受的压力较小,所以在体力上得有一定的耐力。在演奏中要保持必需的音质,及表现不同的音量的能力,这种巴扬琴的厚薄也不一样。而对于较厚的巴扬,小孩拉就困难了,在风箱运行的过程中,风箱一定会倾斜,而平行地处理风箱,很难控制较厚的巴扬琴体,演奏时不一定使用风箱的全部长度,但拉出亮点音质时,就需要使用很大的压力,这种琴体厚的巴扬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能力。在北欧、东欧也有一些小巴扬,琴体小,风箱的长度也不一样,不同的巴扬演奏者,对不同的巴扬造型,演奏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巴扬演奏家的艺术意图在呈现过程中,不同的巴扬琴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现代很多巴扬可以随演奏家的意图订做,不论是声音的要求,还是琴的颜色、琴体的大小,都可以做到具体化。所以,即使同一品牌的巴扬也不是统一规格的,再加上演奏家本身条件不一,艺术理念不同,技术能力不同,所以演奏姿势一定是有特色的。不要忽视音乐内容的表现,这往往是演奏姿势的细腻、自如的表现。此外,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也很重要。李普斯强调:“音乐永远是第一位的,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要在非常认真地对音乐的理解当中不断改进技术,从音乐风格表现姿势的特性。
巴扬演奏家除独奏、伴奏形式外,他们经常演奏巴扬室内乐。巴扬的室内乐组合形式多样,有巴扬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也有巴扬和冬布拉、巴拉莱卡,巴扬和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及多种乐器的组合。巴扬室内乐的演奏形式决定了不同于独奏的演奏方式,这里除具有独奏的特点外,与其他乐器的演奏家的配合、交流非常重要。巴扬二重奏在展现个人特点上有较大空间,三重奏、四重奏这种空间较小。一般多于三个乐器的组合,巴扬演奏的演奏者往往是其有特色的合作者。这些特点使巴扬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不同于独奏,有时独奏中个人的、即兴的、夸张的演奏姿势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在巴扬室内乐中就应有所规范,在巴扬室内乐中,每个乐器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个性的表现往往破坏了整体的效果。巴扬演奏家是动还是静,动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表现。在谢苗诺夫与冬布拉的二重奏中,他的表现状态就没有他在独奏中那样即兴夸张,李普斯和他的巴扬室内乐合作时,往往把巴扬的特点注入活力,同时又顾及到其他乐器的展现。与室内乐合作的巴扬演奏家的姿势就是个性与共性、动静结合,交流配合的统一。
在俄罗斯巴扬是民族乐器,在民族乐队中,一般有六到八架巴扬,还有巴扬乐团,主要由巴扬演奏者组成,人数大多在二、三十人。大型的巴扬乐队的表演,巴扬演奏者的姿势又不同于巴扬独奏、巴扬室内乐演奏。巴扬乐队的演奏在组织上更像交响乐队,巴扬乐队演奏一个作品时,必须是统一的,各声部、各演奏者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如果各行其是、互不照应是不行的,这种统一的演奏又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处理上,使巴扬演奏者能够正确理解、体会、表现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巴扬乐队指挥通过恰当的方式来组织训练以求得正确统一的演奏,这时巴扬演奏者的演奏姿势要根据音乐的风格和指挥家的要求来表现,乐器成为指挥家表现音乐的工具,所以既要朴素、大方,不能死板、无生气,也不能在巴扬乐队中肆意夸张、哗众取宠,演奏的姿势动作要与巴扬乐队整体相适应,动作强烈时不能过分松弛细小,总之形态要端正、稳重,听从指挥。
作者:苏 航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