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佳木斯出走北京闯荡生活的青年工人,如今已成为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唱家及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本届“哈夏”,他领回了弟子们组成的表演团,这些弟子们有获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的王磊华等,都是当年国内声乐舞台的佼佼者。这场以西洋歌剧选段为主的马华学生专场音乐会,于16日在哈尔滨音乐厅与观众见面。
马华曾是知青,在佳木斯一处矿办农场开拖拉机6年,返城后在佳木斯一家木材厂工作。他从小爱好唱歌,在农场期间参加过每年一度的文艺演出。1982年,25岁的他只身闯到北京,晚上睡候车室,白天四处流浪。一天,他看到《北京晚报》上一则中央歌剧舞剧院招学员班的广告,就去应试并幸运地被录取。这个学员班未毕业,他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黎信昌教授。从此登上了中国的声乐舞台。多次在大型音乐会担任独唱、领唱。
伍亮吉和评委著名旅意男高音歌唱家马华(右)在2008国际艺术家音乐比赛(AIMC)的合影
1997年,马华考入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多次参加国际声乐比赛。从1998年起,他连续5年都在国际各种声乐大赛上获奖。2002年回国后,马华活跃在舞台上,因患疾病不得不中止了演唱生涯。他转入了声乐教育事业,在北京成立了马华声乐艺术培训中心。这些年,这个中心为高等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输送了许多音乐人才。得马华亲传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各种国际声乐大赛上获奖。此次来哈演出的王磊华,便在去年的第40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上荣获第一名,并应邀在意大利罗马音乐节演唱《圣洁女神》。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马华说,源于西方歌剧的美声,在中国曲高和寡,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声乐人才走出国门,去西方取经,近些年在国际上获奖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回国从事演唱或声乐教育,使得美声演唱超越了过去局限于形似的摹仿,而达到了可以与表演者个性相结合的神似。
马华认为西方歌剧音乐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老版《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声乐就是典型的西方传承。但歌剧中的咏叹调比单独一首歌曲要复杂,一般要5个以上类似《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样的乐曲组成。最近在中国艺术节上获大奖的歌剧《霸王别姬》便是以西方歌剧音乐为主要模式创作的。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