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1928年--1962年),中国民族音乐二胡演奏家,生于浙江上虞。后因入赘潘家,也曾改名潘旨望。1928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孙文明出生在上虞余塘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先为一位奉帮裁缝,后又作行走于乡里的土郎中。孙文明四岁时因患有天花而双目失明。在他十二岁时,曾跟他姨父道士丁兆灿学习二胡。同年年底,他母亲孙大凤去世,他的父亲迎娶了后母。于是第二年孙文明随他哥哥离开家乡,流浪于浙北与苏南一带,并开始学算命以谋生路。因为他恨父亲对兄弟二人不关心,所以离乡后孙文明一直用他母亲的姓。
人物生平
孙文明十七岁时他流浪至江苏高淳;依当地风俗,算命先生要随身携带二胡,边走边拉,以招揽生意;因此他开始研习二胡的演奏。还有一种说法:他16岁时,在破庙夜宿,偶遇一位善拉二胡的盲人,从此改习二胡。数年间,他琴艺大进,熟悉丝竹、锡剧、评弹、京剧、民歌等多种曲调,为他后来的技艺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推荐到南京学习广东音乐,并仿粤曲风格创作了《送听》。1950年他到苏州演出,演奏的曲目多达一百六七十首。1951年春他创作了《弹六》,该曲借鉴了弹词与江南丝竹《三六》。1952年孙文明来在上海奉贤南桥镇,入赘潘家并改名潘旨望,从此生活稍有安定。此后,他常在江南各处的茶馆卖艺。同年冬,他创作了《流波曲》、《四方曲》等作品。 1956年他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奖励(一说1952年,待考)。1957年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并载誉而归。同年创作了《人静心安》和《夜静箫声》。1958年参加中国全国民族民间音乐会演,获得第二名,期间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9年孙文明应上海民族乐团邀请,在上海讲学半年。1960年他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授课一年半,并创作了《春秋会》、《昼夜红》。 1961年9月孙文明返回奉贤。10月创作了《夜静箫声》。因为曾经为上海著名院团授课,他不愿再去茶馆卖艺,生活也因此而清贫。1962年春他的爱子患麻疹夭折,他为此颇受打击,肺病日重,并于1962年12月13日病逝,终年仅有三十四岁。(还有病逝于12月18日、12月23日的说法,待考) 孙文明创作了许多二胡曲目,同时他的二胡演奏技法也富有创造性。林心铭教授于1980年整理出《孙文明二胡曲集》一册,后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上海出版的《中国二胡名曲荟萃》中也收有孙文明的多部作品。
演奏技法
孙文明幼时曾经跌伤了右手的手腕,所以他的持弓方法与众不同。他还创造了许多二胡演奏技法:带顿弓、碰弦、透波音、双弦双马尾、不用千斤、中指回滑音、小指移把、托丝。
遗音绝响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录制了孙文明亲自演奏的二胡曲目,如今这些录音资料已经成为绝响。这些曲目包括:《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萧声》、《春秋会》、《评弹开篇》、《志愿军归国》、《二琴光亮》、《送春》。
艺术成就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功底颇深,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有时甚至不用千斤,有的还用双马尾来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运弓走指方面,把“托丝”和“轻按”巧妙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的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