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琴家陈长林是在扬州第三届全国古琴打谱会上,后来我便常常在别的琴会及书信来往中向他请教种种有关琴学与琴艺的问题。从扬州琴会上的第一问到现在便问了十多年,而陈长林亦不厌烦倦的答了我十多年。
第一次认识陈长林便觉得他是一个悟了道的修行人,所悟的是琴道,所修的是琴心。他一天到晚所关心的便是那伴他一起成长的古琴。一谈到古琴,从打谱、指法、理论到掌故,陈长林便无法掩饰由心底发出来的喜悦,那颗赤子琴心更是溢于言表。与他交谈,除了在琴学上获益良多之外,也实在感动于他对古琴那锲而不舍的追求。所以当第一次知道古琴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从事计算技术研究才是他的正职时,更是由衷的佩服。
陈长林是福建福州人,少年时向两位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其表姨吴子美学琴。吴子美九岁开始师从闽派琴家浦城吴基西,而后者则传自祝桐君先生(不是亲授)。吴子美为吴基西的最得意门生,并获赠“紫瑯玕”琴。陈长林从吴氏处学得的琴曲计有《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秋江夜泊》、《圯桥进履》、《易水慨古》等。长林学长对我说,其表姨最拿手的琴曲为《风云际会》与《汉宫秋》,但可惜未能学到吴氏已赴台湾。
陈长林于大学时期加入上海今虞琴社,后又加入北京古琴研究会,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琴家学习,因而在闽派的基础上,兼学各派之长,形成自己的特点。
除演奏外,陈长林在古琴方面的贡献还有打谱,从1958年起至95年已完成三十首琴曲的打谱工作,其中二十五首取自《神奇秘谱》(1425)。在打谱过程中,他极注意继承清代闽派琴家祝桐君(凤喈)关于重视节奏、音律、“依永和声”等见解。祝氏所提出的“依永和声”意即不止哼出“工尺”,如do、re、mi、sol、la等音调,而是把指法产生的腔调也唱出来,可以使记得如何唱而把指法也记下来。另外陈氏认为祝桐君在《与古斋琴谱》(1855)(《琴学入门》(1864)转载)所称的“按谱鼓曲”与打谱含意相同,此乃根据指法来定节奏,即是先以横写写出减字谱,而下注简谱音高,然后再“依永和声”来定节奏,这个方法陈长林称之为“看谱打谱”,而把在琴上弹出的方法称为“弹琴打谱”。陈长林采用的是“看谱打谱”和“弹琴打谱”相结合的方法。
陈长林琴艺的特色在于其音色明亮饱满,吟猱的下指有劲而又非常灵活,板眼干净明白,绝不含糊。总的来说,他的琴倾向刚阳中和的美,但又于刚中带柔,听他的《阳关三叠》与《平沙落雁》,便可领略此中的味道。
陈氏下指用力而不觉,故能重抵轻出,而使弦上发高朗纯粹之音。他的吟与猱正做到圆活而能意舒,紧密而能神远,听之使人神往,如徐青山在《谿山琴况》(1673)中所说:“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指既缜密,音若茧抽,令人可会而不可即。”
他的长滑音于连绵紧密中见变化多端,音色明暗虚实的把握与运用,可说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最难得的是,陈氏从不炫耀他的技巧,而是保持着“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及“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徐青山语)的炉火纯青之地。
纵观陈长林的琴实是刚中带柔、实中涵虚,可说已达刚柔相济、虚实相涵的圆熟之境,难得的是他并无因圆熟而变得炫耀花巧,而是做到于气韵生动中藏而不露,实真艺术家也。
宋代的无见先睹禅师有一首诗:
“无端一念瞥然兴,好似浮云点太清,万叠台山亲到顶,桃花烂熳雨初晴。”
说艰苦的修行,一步一步地到了顶,便可以领悟到山顶“桃花烂熳雨初晴”那美丽开阔的动人气象。陈长林经过了几十年在琴学与琴艺上的苦修,不但自己证到了这琴道的悟境,也将之分享给修行路上同道的琴人。
(来源:梅庵琴院)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