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艺术形式,而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正有一位古琴艺术家,她就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高培芬。
高培芬,山东诸城人,1954年生于青岛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师承诸城琴派古琴艺术家张育瑾、王凤襄先生,现为山东省古琴社社长。1991年举办“高培芬古琴专场音乐会”,1992年出版古琴磁带专辑《古琴名曲》,曾为多个电视台、电视剧录制古琴节目,先后在《中国艺术》、《乐器》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在山东济南回民中学任教,同时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琴教师。
走进高老师的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客厅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的10面古琴,前面的琴桌上也有一面古琴。记者首先对高老师表示祝贺,然后请她谈了对于古琴艺术的看法。高培芬介绍,她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琴的,当时只有十几岁,70年代末正式拜张育瑾、王凤襄为师,开始正规的古琴学习。对于古琴,“我纯粹是喜欢,因为学古琴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心无杂念,不能有功利思想,这样才能领会古琴曲中的真正意味。原来学习这种艺术的不多,大都是个人之间传授,所以就连知道的人也很少。现在的情况好多了,国家也比较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就名列其中,这都是好现象,最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古琴了,这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培芬说,山东是古琴最重要的传承、发展地区之一,而诸城琴派又是覆盖整个北方的流派,但是真正的传人却很少,“现在经过以前老前辈口传心授的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要加把力。最近几年,我在大学里带了不少学生,至少有上百人,他们大多也在从事古琴的教学工作,这对古琴的流传、发展是很有利的。”
采访完,高培芬老师为我们弹奏了几个片段,只见其手指轻拂慢拨,古雅脱俗的乐曲便缓缓地流淌出来,叮咚沥沥、涓涓汩汩,而快时又如湍流激越、叠浪奔逐……。美妙的琴音,似乎挟带着高山流水之清气,将我们心中的烦杂之气消弭得无影无踪。也许,正是这令人过耳难忘的声音,才使得高老师如此痴迷这种古老的艺术吧。
(本报记者 赵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