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崇安寺内一座“陈旧”的房屋在高楼林立中“凸显”出来,阿炳纪念馆在倍受期待中终于开馆。伴随着阿炳纪念馆的隆重开放,阿炳音乐的抢救者黎松寿教授和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先生分别于5月4日上午、下午在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开设讲座,讲述阿炳,还有他的音乐。
亲切诙谐的讲述
消瘦的黎松寿带着夫人曹志伟再次来到无锡,他们都是1950年9月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等6首二胡、琵琶曲的现场见证人。黎松寿讲述阿炳和他的音乐已经无数次了,这一次他格外激动,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真正凭吊和瞻仰阿炳的地方。去外地许多年了,无锡话也几乎没有用过,但这次黎教授坚持用无锡话给大家讲他“所认识的阿炳”,理由无他,因为更加真实和亲切。
台下的听众大都上了年纪,黎松寿的无锡老话一下把他们带回了阿炳那个年代。他不时用着无锡俚语、学着阿炳讲话,一个活脱脱的阿炳就这样在黎松寿的记忆中释放出来。观众们如同孩子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那般入神。黎老用乡音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真实的阿炳:他不高大,也不委琐,他就是阿炳。
细致精湛的演示
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的讲座“不朽的阿炳,传世的音乐”可以说是一堂二胡“演奏课”。和黎松寿相比,朱昌耀“认识”阿炳完全只通过《二泉映月》等仅有的几首录下来的二胡曲,而他对《二泉映月》、《听松》的理解和演奏成为当日吸引前往听他讲座的阿炳音乐爱好者们的最大理由。
在讲座尾声,朱昌耀现场完整演绎了《二泉映月》、《听松》这一文一武两首阿炳的经典二胡曲。台下鸦雀无声,有些听众闭起了眼睛默默欣赏,朱昌耀精湛细腻的二胡演奏征服了所有人。曲毕,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有些激动的观众甚至站立鼓掌。此情此景,仿佛是阿炳当年演奏获得老百姓热烈鼓掌时一样。
一位特殊的听众
76岁的钱锦树,离开无锡已经50多年,却始终难忘1938年至1947年这十年期间每天放学后听阿炳说新闻、拉二胡的情景。钱锦树离休回到无锡,偶然的机会和黎松寿成了好朋友,而当年黎老先生和阿炳也是好朋友,这让钱老非常兴奋,感觉自己好像离阿炳又“近”了一点。
听说黎松寿4日要做题为“我所认识的阿炳”讲座,钱锦树当然不会错过,早早就候在会场了。而当日下午,我们又看到了钱老的身影,在听朱昌耀演奏《二泉映月》时,他眼中含着泪。“以前听到有人贬低阿炳,我气得心脏病都犯了。见过阿炳的人都喜欢他,他那时很有名、很真诚,为什么要污蔑他呢?”上世纪50年代初,钱锦树第一次在广播中听到《二泉映月》时立即就辨认出是阿炳的曲子。那次,他同样流下了眼泪,是感动、是骄傲。(来源:无锡日报)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