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著名扬琴演奏家于海英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思》日前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三等奖,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于海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于海英现任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副教授、中国扬琴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她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曾师从张国民、张学生、宿英、桂习礼等扬琴大师研习扬琴艺术。 于海英演奏的代表作品有-《苏武牧羊》、《秧歌》、《渔翁》、《元宵节组曲》、《凤凰于飞》、《竹林涌翠》、《流浪者之歌》、《林冲夜奔》。谈及获奖作品《情思》,于海英介绍说,《情思》深情描绘了元宵夜,主人公灯下思念远方的亲人,回忆美好时光,思绪万千、愁肠百结的心境。准确深刻的表现力是《情思》震撼听众的主要原因。大段落的线性轮音细致而深情,在演奏上连断结合,既突出了扬琴作为点击乐器自身的优势,又克服了扬琴对流线型旋律线条表现力较差的弊端。随处可见的复调思维、谨慎而合理地将双重调式小心地在传统技法中化解,这些都是于海英在《情思》这首扬琴作品中进行的新尝试。谈及扬琴艺术,于海英认为,扬琴艺术的创作和演出是以塑造完美艺术形象为主要任务的,这是由于扬琴音乐旋律的表情性和扬琴演奏的表演性使然。作曲者塑造艺术形象,把心中的意象、意愿、意境,外化为以乐谱为载体的音乐作品, 需要有对生活的积累,对音乐语言以及对扬琴演奏技巧的把握。而扬琴音乐意境丰富多彩,如果演奏者不用心去体验和想象,就无法用音乐去描绘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于海英多次在沈阳、北京等市成功举办过《于海英扬琴独奏音乐会》,近年来,于海英还远赴日本、英国、爱尔兰、俄罗斯等国家访问演出,备受好评。于海英的演奏刚柔并济,既深刻含蓄、细腻内敛,具有思想性,又热情奔放、豪迈粗犷,富于戏剧性。于海英今年曾应邀参加第八届国际扬琴大会,在开幕式演出中演奏扬琴音乐《凤凰于飞》。2006年12月12日,于海英刚刚参加完《艺术家之光——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十周年音乐会》演出。据悉,她即将与姜克美、宋俊乔、刘刚等中国民族音乐界的青年演奏家一同在辽宁新春音乐会上联袂演出,2007年春节期间,她还与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二胡演奏家赵寒阳赴湖南举办新春音乐会。
在此番获奖之前,于海英曾获我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奏金奖、 文化部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专业组铜奖。难能可贵的是,于海英不但在个人专业演奏上精益求精, 而且注重教学研究。她善于挖掘学生的演奏个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于海英曾在沈举办过多场《扬琴教学汇报音乐会》、《于海英师生音乐会》。 尽管于海英并非毕业于作曲专业,但她却在演奏的同时,悉心钻研作品的结构与创作规律, 以便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从1995年起,于海英开始创作扬琴音乐作品,《尘世》、《东北锣鼓》、《故园抒怀》、《元宵节组曲》 等一首首美妙的扬琴曲相继问世。其中,由《情思》、《团圆》、《热土》三部分组成的《元宵节组曲》受到了扬琴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而于海英创作的《闹花灯》也曾给专家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扬琴曲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运用了东北扬琴流派独特的上下滑弹、颤竹、压音等技巧,再现了秧歌舞、狮子舞、龙舞等欢腾热烈的节日场面。据于海英介绍,她目前正在创作一部扬琴音乐作品《霸王别姬》。
多年来,于海英钻研扬琴理论研究,她著有《东北扬琴演奏特色及应用》、《扬琴单音止音器的研究》、《扬琴演奏的紧张与放松》、《筝弦深处品琴魂》、《扬琴重奏曲集》等等。据悉,她正在撰写《中国扬琴研究》。于海英指出,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继承与创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创作富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扬琴曲,发展东北扬琴流派,是于海英多年来的追求。于海英还向记者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扬琴流派,主要有-江南扬琴、广东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少数民族扬琴。广东扬琴音乐旋律悠扬流畅,节奏明快活泼,风格清新爽朗,演奏上充分发挥了华彩性加花润饰的特点,音韵紧密配合粤语的韵律,颇富南国情调。代表曲目有《昭君怨》、《寒鸭戏水》等。江南扬琴音乐旋律优雅酣畅,风格细腻秀美、韵味隽永,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代表曲目有《欢乐歌》、《弹词三六》等。四川扬琴演奏上以浪竹、咕噜音为主。 曲调激昂铿锵,风格粗犷豪放。代表曲目有《将军令》、《闹台》等。东北扬琴乐曲具有淳朴豪放的艺术特色,创新技法较多,有颤竹、滑弹、吟揉等。 代表曲目有《苏武牧羊》、《汨罗江上》等。此外,我国新疆、内蒙古、西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的扬琴演奏也各具风格,大多具有当地少数民族音韵和舞蹈节奏, 代表曲目有《南疆舞曲》、《藏族弦子歌》等。于海英认为,无论演奏哪一个流派的扬琴音乐,演奏者都必须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而且还要通过恰当的外化形式,即演奏技巧、处理手法、体态律动等去表现音乐作品的风采。
来源: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