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西安有位做古琴的老先生叫李明忠,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对古代音乐、西安鼓乐和古琴斫琴都有很深的造诣,因为相距太远一直无缘拜访。2005年深秋,我应朋友之约去西安考察一个房地产投资项目,此次前往西安我是打算一定要去看一下李老师的,临行前设法找到了他家里的电话,准备一办完事就去拜访。
临回京的头天晚上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很巧,是李老师接的,我说明了要拜访他的意愿,他很客气,问我在西安呆几天,我说希望明早去看他,因为下午就要回京了,他说很不巧,刚好明天上午要到电视台去录节目,我们相约明天中午11:30通电话,看是否可以安排。
我的回程机票是第二天下午三点半的,时间很紧,我还是如约11点半和李老师通了电话,此时他已经回到家里了,他说如果可以请马上过去。我以最快的速度拿起行囊就跳上了的士,大约12:00多钟我来到了他家的楼下,一位清秀的姑娘在楼下迎我,这正是李老师的的女儿,他家住在一个多层楼的住宅小区里,而且是住在六楼,我提着行李箱穿过楼群一口气爬上六层楼,此时已是气喘嘘嘘了。开门的是李老师的夫人,个子不高、头发花白、面容慈善,门打开了,只见李先生站在客厅的中央,身穿一件藏蓝色的中山装,衣服的领口已有些褪色,高高的个子,非常清瘦,一副深色边框的眼镜后面闪烁着深邃的目光,这是一位很有古风的老先生,一见面就让我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见面后我赶紧说:非常抱谦,因为要赶飞机只能呆半个小时,李老师看我很急的样子,就安慰我说“来的急”,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省去了所以的礼节性客套,直接奔李老师的琴去了。
在房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底矮的琴桌,是用整块木料做的,足有5公分厚,好象是楠木的,式样很简捷,没有刷漆,木本色质地细腻,看得出来李老师非常喜欢这张琴桌,因为大约只有30公分高,只能盘脚坐着弹琴,这对我来说盘脚弹琴是挺困难的。琴桌上面有一张琴,是一张伏羲式丝弦琴,李老师看着琴桌上的琴对我说“你试试吧”,于是我就坐下来,开始试琴,虽然盘坐很不习惯,但是没办法,客随主便,就在那弹起琴来,由于心里老想着时间,有些心急气燥,李老师站在旁边看出来了就对我说:“别着急,心静下来”,这时我好象平静了许多,弹了首“关山岳”,他问我是否喜欢丝弦琴,我说我很喜欢弹丝弦、很舒服。他说:“现在喜欢丝弦的人不多了,你喜欢很不容易,看你弹奏的手法不错,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好”。接着我又看了两张琴,一张钢弦伏羲式,一张是钢丝蕉叶式,但他的蕉叶琴的叶边是用细细的木条围边的,看得出来做工讲究且费力,与传统的蕉叶琴制造风格有所不同。李老师说:作一张蕉叶琴要比作其它的琴费工6倍。应该说现在能够做蕉叶琴的而且能够把蕉叶琴做好的人实在不多,他建议我选那张丝弦伏羲式的琴,他说这张琴已作好放了七年时间了,应该非常稳定了。他的琴整体风格是非常静,音色也很美,我拜读过李老师的《斫琴随笔》他对音色的追求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琴乐操弄必须由与之相应的斲琴为之提供,深微精妙代表了他斲琴的态度,他的追求用他的话就是:“ 琴声、琴韵、静而美 !” 然后李老师坐下来为我试琴,他的弹奏很古朴,声音很轻,音乐很美,揉弦很特别,是在画圈,我曾经看过吴钊老师也是这样揉弦的。李老师边弹还边向我讲解关于古琴声音的“圆”和“方”的关系,并给我做示范。
时间在飞快的流逝,可是我好象才刚刚坐稳,抓紧时间我又匆匆浏览了一下他的处所,在客厅的一面墙摆放着一个大的博古架,上面是他收藏的各式古董,有好多小玩意如:瓶壶、小摆件等等,还有一些老家具,很古老,把这些东西摆放在家里已经不是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了,但是这个爱好我喜欢,我也是愿意往旧货市场跑的,收藏和收藏过程本身就是乐趣。在一张老式的大写字台上,铺满了写字的纸张和字帖、印章等,看的出李老师也是酷爱书法而且造诣颇深的。
短短的30多分钟的拜访,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西安这样一个千年古都,有这样一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他的古风,他的追求都是令人钦佩的。临走时我说下次一定还要来西安打扰,他欣然同意,并说一定要提前打招呼,以免像这次如此匆忙。我很感谢李老师的接待,感谢他对我这一远方的不速之客冒昧造访的海涵。一直到临走,李老师始终没有问我的名字,这也许就是传统的琴人以琴会友不问来者的文人雅士的风范吧。(来源:拙风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