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树君同志,1945年出生,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威海市音乐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邹树君出身贫寒,身为孤儿的他靠人民助学金读完中学。196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又享受着国家助学金读完大学,1973年毕业。邹树君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基层文化生活贫乏,深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作为中国著名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故乡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从他投身到家乡人民的音乐生活的一开始,就抛下了艺术家成名成家的种种幻想,决心用自己的才智为家乡人民的群众音乐生活服务,让乡亲们的生活充满歌声,充满乐趣。从此,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道。在他刚刚进村驻点时,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拜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那时交通条件不好,到农村去都靠自行车代步,但他从不叫苦,还经常和乡亲们吃住在一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服务人民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他回到家乡不久,缘于群众音乐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倡议开展了“5·23歌咏活动”,并且成为主要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他的这个提议,成了威海坚持30多年而不衰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就了全国的“歌咏之乡”。在邹树君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威海市的群众歌咏活动广泛开展,水平飞速提高。市区海魂合唱团、黄海合唱团、老年大学合唱团、霞光合唱团、百花合唱团等10多支合唱团相继诞生,威海市音乐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吉它协会等10多个市级协会都是由邹树君等音乐界骨干发起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和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和艺术团,涌现出了东北村华侨艺术团、老年合唱团、老年文艺表演队、红盾艺术团等30多个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由市民、农民自发成立的60多个锣鼓队、腰鼓队、京剧联谊会、庄户剧团等自娱性文娱团体,常年活跃在市区和农村舞台上。每年进入5月份,全区群众性歌咏比赛此起彼伏,连续12届的广场纳凉晚会每年持续时间长达4个多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每年城乡平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演出活动达400多场,观众达120多万人次。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2003年,环翠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邹树君甘当入梯育桃李,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音乐之星”。30多年来,他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在他的教育和帮助下,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威海,成为全国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其中,凭借《中国娃》、《常回家看看》、《母亲》等一大批优秀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的戚建波,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这里孕育出一大批歌曲作者,他们的作品曾七度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3次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17次进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威海市区的文艺骨干,大部分都得到过他的指点,他所做的这一切从不记报酬。30多年来,他为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了全部精力。
2000年3月,邹树君患直肠癌后又广泛扩散。患病6年多来,他先后做了3次手术,10多次的放疗、化疗,病魔一次又一次把他击倒,但他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走上了舞台。他不顾病重,组建业余合唱团,担任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师,用生命与时间赛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推动威海歌咏事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音协得知邹树君期盼加入音协,经过研究,特批他成为中国音协会员。2007年4月6日,邹树君同志与世长辞。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仍然关心着威海文艺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