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网保定7月9日电 保定铁路火车司机出身的刘文忠,今年68岁。1999年他从保定铁路俱乐部退休,指定性的、“坐班式”的工作没有了,但对音乐的痴迷仍不减当年。古城保定需要大地飞歌,近海强市夯实文化底蕴,他感到自己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于是他退而不休,愈加潜心钻研打击乐技艺,还发挥他多年音乐爱好的专长,应聘到保定市女子中专担任了打击乐辅导员和音乐艺术指导,为精心培养下一代而奉献余热。
1939年12月刘文忠出生在北京,自幼他就十分爱好音乐,但在黑暗的旧社会音乐是有钱人的消遣,劳苦大众衣食尚且无着,哪里有闲心、闲空儿和闲钱去欣赏和学习钻研音乐呢?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乐人也是备受统治阶级的欺凌,生活穷困潦倒。幼年的刘文忠在这种背景和景况下,只能默默地通过电影、唱片等学习一些音乐的皮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工农兵群众享有了学习、创作和欣赏音乐的权利。这时,10岁的刘文忠有了系统学习音乐的机会,在小学音乐老师的热情辅导下他开始比较正式地接触到了音乐,他被美妙、神奇的音乐旋律所沉醉。斑斓跳跃的音符,变化无穷的音乐殿堂使他心驰神往。他在老师的严格训练下,乐感和乐理以及一些简单乐器的演奏技巧得到巩固与提高。
1957年7月,他从北京男6中毕业走出校门,第二年就参加了铁路工作,第三年其音乐天赋和技艺初露锋芒,被挑选到太原铁路文工团当演员。1963年工作调动,他来到并从此定居古城保定,在铁路机务段开火车。1970年组织上挖掘人才,考虑到发挥他的音乐才华,调他到保定铁路俱乐部任电影放映员并兼职辅导职工业余文艺活动,这就等于是干上了“专业”。放电影之余,他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热心组织职工民乐队以及文艺宣传队,吹、拉、弹、唱、舞,使保定铁路的群众文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名震京、津、石。
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爱好与实践中,刘文忠对打击乐——扬琴、木琴、架子鼓等不断地学习,不停地钻研。他还自编创作了扬琴曲《对花》、《快乐的乘务员》、《亚运花开》等;木琴曲《坦赞铁路友谊颂》等。他和他的同事带领文艺小分队经常深入到京广和京九铁路沿线,为一线工友们、职工家属们和沿线村镇的乡亲们献上一台台精彩的节目。
在原石家庄铁路分局、北京铁路局、铁道部北方5局等多次职工文艺汇(调)演和比赛中,他捧得了优秀奖、一等奖。他组织排练演出的铁路民乐摘取了保定市“玉兰杯”民乐队金奖的桂冠;他的木琴独奏《坦赞铁路友谊颂》获河北省文艺调演优秀奖;《北京喜讯到边寨》获全国首届铜管乐汇演优秀奖。另外还有他组织排演的《夜深沉》、《美丽的南洋》以及《老虎磨牙》等协奏、合奏音乐作品也获得了铁路系统内的职工民乐比赛一等奖。
随着音乐实践和理论的日臻提高,打击乐演奏技艺的日见精湛,他在1984年还被河北省音乐家协会批准为会员,1992年加入了中国扬琴协会。刘文忠认为音乐是民众的,艺术是属于老百姓的,并且具有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族器乐如:扬琴、二胡、笛子、琵琶、笙、三弦、占筝、阮、柳琴等其表现力之丰富无比、刻画思想感情与塑造音乐意境之细腻、婉转、感人与传神,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他从不保守,乐于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艺与心得传之于后人。他辅导了一批又一批民乐爱好者。他培养的学生有的考入了省艺校,有的被天津音乐学院录取,他还荣获过省文化厅颁发的“培育幼苗奖”、保定市教委命名的“优秀音乐辅导老师”等荣誉称号。(来源:保定晚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