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音协副主席和青年作曲家的刘新海,近年来创作出了《记着老百姓》、《拉纤》、《大海牧歌》、《我怎能舍得走》、《美丽青岛》、《永 恒》、《夯歌》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凝重、大气而不失委婉,通俗易懂而兼具民族性,华丽多彩又令人回味无穷。刘新海是地地道道生长在黄河入海口的汉子,他说,我生长在黄河滩口,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那里的风情是我音乐的启蒙。
刘新海出生在山东省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利津县小牟里村。这里旖旎奇秀的风光,神奇变幻的自然造化和黄河口人辛勤不懈的开发,为刘新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这里勤劳、朴实的老乡们则让刘新海感受到了太多的激情和感动。正因为激动和感动,加之多年的不懈努力,使他创作出了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农村农民生活、格调纯朴清新精致的好歌曲。
刘新海永远记着的一句话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从他创作的歌曲中就可见他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源泉。《我怎能舍得走》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又融当地吕剧特点于一体的歌曲,歌曲体现了优美与壮美的和谐统一。《大海牧歌》是一首粗犷豪放的民族歌曲,这首歌清新明丽,含意深刻,是海滩渔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刘新海曾在东营市担任过教师,文化馆创作辅导员,东营市电台副台长、总编辑,东营市文联党组成员,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是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1年10月,刘新海被青岛市崂山区作为人才引进到了青岛。无论自己从事什么职业,他从来没有放弃音乐,更从来没有放弃到老百姓中间寻找创作素材。他喜欢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和大家一起哼上一段吕剧,他喜欢茶余饭后跟农家人一起拉上一曲坠琴,他甚至喜欢到田间地头跟老乡们一起撸胳膊挽袖子侍弄庄稼。他说,艺术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我的每一件作品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体现的都是老百姓的忧与喜,苦与乐。那种鲜活的带着浓郁泥土气息的素材是我最喜欢的,我只有扎实地深入老百姓中间才感觉踏实。
刘新海为了创作深入生活的劲头非常大,有时候甚至拽着一些相熟的朋友一起去。也不管别人有没有事,喜欢不喜欢。他的一位朋友薄剑锋告诉记者,刘新海对音乐的那种热爱,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有时候为了一个瞬间的灵感,他会到一个村子里连续呆上好几天,甚或跟老乡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对他来说,那些极富感染力的民俗、民风、民情是刘新海最喜欢的,而收麦打场,集市交易,剧团下乡送戏,民间社火等乡村间热火朝天的活动更是刘新海乐此不疲积极参加的。刘新海说,不仅仅是作曲,其他艺术门类也好,自己躲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怎能比得上跟老乡一起去品味丰收的喜悦,一同去感受农家人的幸福美满来得酣畅,来得痛快呢!
对于刘新海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老百姓,也从来都记挂着老百姓。最近他又与人合作创作了歌曲《记着老百姓》。作品以简洁、朴素、大众化的语言,朴实、流畅、亲切的旋律,抒发了作为人民公仆应牢记人民利益的道理。近年来,刘新海先后出了《黄河口》、《黄河口人》、《眷恋》等作品专辑4部,他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连续三届七件作品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展评一、二等奖。他作曲并组织创作录制的20集大型系列报道剧《黄河口人》和广播剧《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流钟》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除了在作曲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刘新海近年来一直研究“王邦直律学思想体系”。刘新海告诉记者,王邦直是一代律学宗师、明代音乐大师。他是青岛人,著有《律吕正声》60卷,并入选《四库全书》。《律吕正声》“有图、有解、有制、有义、有体用、有统会、有经纬”,在《四库全书》的32部乐类书籍中,是内容最为翔实丰富、页数最多的一部。
“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就比较关注王邦直,”刘新海在谈起寻找研究王邦直的过程时说,“多年来,我曾寻访过多个相关人员,翻阅了200多卷史书资料,并记录了大量笔记。”著名音乐家乔建中和山东省音协主席张桂林对刘新海的研究给予了很大支持。他们表示,王邦直对世界、对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贡献巨大。研究王邦直无论从社会历史还是从音乐文化来说都非常有意义。这使刘新海坚定了研究下去的信念。“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王邦直的后裔王诵亭,这等于给了我走进王邦直的机会。当时,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非常遗憾———国内对王邦直的研究几乎是零。”刘新海认为,更广泛地研究王邦直,意义非常。现在,山东省有关部门已将他的研究项目作为艺术科学研究省级重点课题批准立项。
谈到近几年来黄河口音乐文化对他的熏染,谈到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对他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刘新海饱含深情地说:“音乐是我的生命和永远的追求,博大精深的崂山文化和对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的研究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篇章。我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以回报他们。”现在的刘新海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祖国的村村寨寨,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报记者 李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