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民族管乐大师、音乐教育家、活动家、作曲家、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原会长胡海泉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2006年11月3日15时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2006年11月3日那天,胡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那么让我们措不及防。那天晚间,我正在录音棚里录音。民族大学的教师、我的师妹胡美玲打电话来告诉我老师的事,宛如晴空霹雳﹗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走得太突然了﹗行驶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从来我都没有感觉它是那么的漫长。我的眼前一阵阵的模糊,那是我从十几岁到现在去过无数次的地方……
今年中秋节那天,我去看望老师和师母,他与我侃侃而谈,还是那么有精神头,那么爽快。我们聊了很多,真是有说不完的话。老师很关心学生们的事业,特别是我的每一次演出。老人家都非常关注,并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每一次老师的鼓励,期许的目光都带给我无穷的动力。
记得我八岁那年,中国电影乐团在哈尔滨友谊宫剧场演出。我的父亲冯永兴﹝中国唢呐学会副会长、黑龙江歌舞剧院国家一级唢呐演奏家﹞是胡老师多年的挚友。父亲说带我去看他最钦佩的唢呐大师胡海泉大大的演出。﹝我从小就称胡老师为胡大大﹞,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爸爸常挂在嘴边的胡大大。他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西装,刚一出场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真是帅极了﹗《二人转牌子曲》、《评戏》、《河北梆子腔》三首曲目精彩绝伦的演奏,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当时,我睁大了眼睛努力地记录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观众兴奋的有节奏的鼓着掌,要求返场。老师为观众加演了《乡村一片新气象》。观众在酣漓尽畅的乐声中得到了尽情的满足。这首老师创作的经典作品成了我日后梦寐以求的曲子。记得多年后的一天,当老师说要教我这首曲子时,我高兴得欢呼了起来。1981年我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年后我有幸开始跟随老师学习,一直到我大学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使我在老师那里受到了系统、严格、全面的教导。
1985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深冬的北京,出奇的冷,窗外雪花漫天、寒风凛凛。我们在学校的第一教室等待胡老师的到来[期末考试前排练]。可左等右等,老师还没有到。因为胡老师是最讲准时的人,从来都提前到,正在焦虑之时,听到了教室门外传来了自行车的声音,我跑出去一看,老师推着车,浑身都是雪,一问才知道, 雪天路上结了厚厚的冰,老师一路骑车摔了好几次跤,我们很担心他是否摔伤,老师却拍打着身上的积雪,爽朗地笑着说:“没事儿,没事儿,赶紧排练。”接着,就全身心投入到排练当中。排练结束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我们才知道老师连晚饭还没有顾上吃。以后的一个月里,我还常能见到他胳膊处摔伤的淤青还在……
老师待人坦诚、教学严格是出了名的。在老师家上课时,老师不断的手把手的纠正、示范,耐心的一遍一遍、直到我们巩固。该吃饭的时候,老师不说休息,谁都不敢吭声。师母做好了饭,凉了又热,又凉了,再热……有的时候,回不好课,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他知道我的自尊心很强,吃饭的时候他又像慈父一般给我多多地夹菜,说:“晓泉,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这么小就离开家到北京读书,这就是家,多吃啊!”
老师直言快语、幽默风趣,开起玩笑来有时像个孩子。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学古曲《水龙吟》,老师说:“要用唢呐模仿龙的叫声﹗”他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挥洒自如。可我学了半天怎么也不像。老师急了:“你怎么总是没感觉﹗”我委屈地说:“老师我没听过‘龙叫’。”没想到,老师更急了:“别人都听过﹗怎么就你没听过?”师母看到此情景,忙帮我解围说:“晓泉你的裤子和袜子怎么都破了,来﹗脱下来﹗我给你补补﹗”便让我脱下来,帮我补。我换上了老师的衣服,继续上课。课罢,老师笑着对我说:“穿上我的衣服,‘龙叫’也像多了﹗”
老师的艺术足迹走遍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四十多年来培养了海内外无数学生。学生们的年龄跨度也很大,老、中、青近几代人。尽管他的演出及社会活动非常繁忙,然而,他的教学却是很系统的。曾著书《唢呐演奏艺术》;《管子、双管演奏教程》。主编《业余唢呐考级曲集》。编著《胡海泉唢呐曲集》。录制的电影、电视音乐数百部。他改编、演奏的《苏武牧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为全球对宇宙外星广播节目中。他创作并演奏了众多的经典的作品:《乡村一片新气象》、《二人转牌子曲》、《评戏》、《六字开门》、《河北梆子腔》、《唱起豫调庆丰收》、《北斗》大唢呐协奏曲《苏武》、《春风吹绿黄河岸》、《文姬思亲》、《庆胜利》、《晓景》、《天山之春》、《追思》等。又整理、挖掘了《四上香》、《金钱落地》、《旗幡招》、《万年欢》、《小磨坊》、《祭枪》、《中草令》、《集贤宾》、《鱼卧浪》、《柳河吟》、《老君上殿》、《工尺上》、《哭皇天》、《伍陆伍》、《鱼郎推舟》、《净水平》、《大佛顶》、《祭奠》、《祭膳》、《白云峰》等众多濒临失传的唢呐、双管、管子曲。当我抚摸着老师出版的厚厚的唱片时,我很感慨,老师是无憾的。他美妙的乐声永远留存了下来。他坦荡的人生永远在人们的回忆中,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传承了下来,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舞台上的王者风范永远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中国的音乐史册将永久地记录这一时刻: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胡海泉演奏的中国第一首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诞生了。从此把唢呐以协奏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使这个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的乐器踏上了音乐艺术的新阶梯。多年来,老师一直教导说:“唢呐艺术要继承,更要发展。”老师毕生对事业的追求,呕心沥血、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