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11月24日讯 2002年3月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中国民乐八大家’民族经典音乐会”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八位中国民族乐坛的顶级大师汇聚台上星光灿烂,其中著名唢呐演奏家吴安明以一曲明快、诙谐的唢呐乐曲《锔大缸》征服了现场观众。近日,记者在采访这位被德国专家盛誉为“风格高雅、韵味独特”的唢呐演奏家时,真切感受到了吴安明近五十年的乡土唢呐情。
吴安明1943年出生在鼓吹乐盛行的安徽砀山,深受皖北吹打乐的熏陶,9岁起自学吹笛,16岁考取安徽艺术学院五年制大专班,开始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经常吃不饱,需要较大体力消耗的管乐专业学生每周也至多能吃上两次荤菜。尽管如此,吴安明每天都坚持练习六小时以上,周末也不放松,他说:“有时一上午排练下来,头晕目眩,嘴巴麻木,米饭、白菜都是一个味。”
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阻拦吴安明追求艺术的脚步,他不仅继承了恩师刘鸣凤独创的“吞、尖、拔、憨”与“揉、顶、借、代”的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在唢呐和手管的吹奏中。在照顾著名盲人笛子演奏家尹明山起居的过程中,吴安明细心求教,用心观察,攻破了旁人为之却步的手形难关,掌握了尹大师的真传《百鸟音》。三年级时,吴安明便创作出自己的处女作唢呐独奏曲《小扁担三尺三》,这首民族韵味浓郁的唢呐乐曲不仅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还通过广播“海峡之声”传到了宝岛台湾。
“音乐创作和演奏,必须要有丰厚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吴安明道出了自己的经验。他常常深入百姓生活,采访民间艺人,把表现当代广大人民思想情感作为唢呐的精魂,将百姓的喜怒哀乐化成音符,融化到自己的乐曲里,创作出《欢乐的茶乡》、《淮河行》等优秀作品。
1978年冬天,吴安明在思索唢呐表现形式创新时,想起了儿时经常观看的歌舞小戏《王大娘补缸》,“为什么不以此为素材,写一首‘土得掉渣’的唢呐曲呢?”吴安明立刻动笔,从晚上8点钟一口气写到深夜,一首取材于民间小戏曲调,同时融合了花鼓灯和淮北戏曲的乐曲——《锔大缸》编创而成。第二天排练时,一遍试奏下来,竟逗得全体乐队成员开怀大笑。这首乐曲于1988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龙年音乐周》开幕式上第一次亮相,便博得了全场观众接连不断的掌声和笑声,特别是用唢呐、大小手管模拟小炉匠的叫卖声、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声和金刚钻补缸的转动声,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约7分钟的演奏过程中竟先后被观众的4次掌声打断。
从事吹奏艺术50余年来,吴安明创作的唢呐曲屡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还多次与德国、韩国、哥伦比亚等多国艺术家进行交流。如今,作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唢呐、竹笛教师,吴安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教学和相关的社会活动之中。在10月份举办的省第二届民族管乐大赛中,担任评委的吴安明欣喜地发现,安徽的民族管乐艺术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他激动地说:“当听到那些十几岁的孩子圆满地完成演奏,竟没有一个音出现破绽时,我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 (来源:安徽日报)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