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壮丽的中岳嵩山为天然舞台,以禅宗文化、少林武术为底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意境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正在紧张排练中,该剧音乐制作者谭盾是目前正在少林寺进行的“少林论禅”的主讲嘉宾之一,因为排练的原因,每次参加活动他都是来去匆匆。今天早上他还要飞到北京,因而,记者和他预约的专访时间一改再改,最后对他的采访是在“少林论禅”活动休息时间和他赶回宾馆的汽车上完成的。
有中原厚重的文化胆量
《音乐大典》本来有《水乐》、《风乐》、《光乐》、《石乐》四个乐章,现在为什么变成五个乐章了呢?
谭盾说:“上个月听了少林寺的古曲《菩提树》,我就有了加《木乐》的想法。后来,我去河南博物院,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认为河南博物院是中国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那里蕴含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在那里,我看到了流传2000多年的木鼓,还有8000多年前的骨笛等。看了以后甚至不敢相信,隔了这么多年,我们还能相见。我很感动,这种人生感受也许就是禅吧。
“过去我一直觉得我是湖南人,来到河南以后,特别是来到少林寺参观这里的山、听到这里的水,还有和师父的切磋,我发现,其实我是中原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了我们底蕴,使我们有胆量去想象‘大音稀声’。这次我来少林寺做这个音乐,我希望有四面八方的朋友来这里,认一认自己的中原文化情结,像我一样,也许很有意思。我希望全国各地的观众,甚至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来中原,像我一样重新去感悟中原文化的底蕴。看完禅乐大典以后,我希望他们感觉到,也许想像力可以使他们觉得生活更加美好。”
谭盾介绍说,《音乐大典》中有不少曲子带有浓郁的中原风格,是真正为河南写的。比如说用88个古筝漫山遍野演奏“花流水”,这是著名古曲《高山流水》的前身。很多曲子一听就知道是河南文化,演员也多是本地的,更加有本地特点。
让人倾听大山的声音
谭盾曾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他“要造出能够看的音乐,能够听的颜色”,而媒体描写《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音乐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有机音乐”。
对于这个问题,谭盾解释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非常自然的音乐,我们叫‘有机音乐’。当然现在还没有这个概念,我用这个概念也许不恰当。英文叫‘有机音乐’,中文叫‘自然音乐’比较好,实际上就是用自然生态的原材料做出来的音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要让游客来倾听大山的声音。少林寺的山里有什么我们就用什么做音乐,比如少林寺的山里有水,我们就作水乐;少林寺的山里有石头,我们就作石乐。嵩山的石头已经有30多亿年了,虽然风化了,音质不是最好的,但那种感觉是别的材质代替不了的。‘有机音乐’的创作分几步:第一,它的思考是有机的;第二步,它的采集是有机的,要以泉水作为琴弦,要去山里寻找很好的石头,同时要寻找干枯的朽木,做成好听的木鼓、木鱼。演员手上的乐器都是石头、木做的,排练的过程也是有机、自然的过程。欣赏过程也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机的过程,游客来到少林宝地,如何和这里的山、水、木产生关系?你自己的感觉可不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产生共鸣?同时,当你听到这里30多亿年前的石头在鸣响的时候,会不会触及到你的灵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始的第一声音乐就是嵩山石头敲出来的,声音很漂亮,是任何金属都不可能替代的一种声音。就为了这一声,我就很满足这个作品。”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