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一条较为冷清的街道上循着轻轻的音乐认识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二胡演奏家(专业十级)、兴宁市君和乐团音乐副总监陈启超。陈启超悠悠的谈吐、轻轻的微笑和全情的演奏、坚毅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民乐演奏者的执着和真挚,也领会到沉醉在音乐里的最大快乐。
小时候的陈启超,受父亲的影响,早早就喜欢上了二胡。但家里没有二胡,他只能经常跑到不远的一位姓肖的裁缝家里,趁其不用时拿来拉。后来肖师傅见其爱琴心切,便用蛇皮、竹筒和杉木杆自制了一把二胡给他,他为此高兴了好长时间,但他父亲却因家里穷不肯让他学二胡,要他帮着奶奶剪手巾挣点钱帮补家用,小启超只有偷偷地跑出去拉。1970年读初中时,陈启超用苦苦积攒下来的8元钱到中山西路文具店买了一把二胡。父亲见他兴趣浓厚,没有再阻止他,他便经常到剧团里,也曾为了观看一场演出而骑着自行车到梅县、蕉城。一次,陈启超看到电影《粤海轻骑》里介绍了一位叫温锡江的二胡演奏家,毕业后他便执意跑到广州市歌舞剧团去找温锡江,要拜其为师,温老师却不肯收他,陈启超便软磨硬缠,2个月后终于接受了他,还介绍了兴宁老乡陈雄华老师给他认识。他后来还慢慢地接触了沙汉昆、余其伟、陈雄华等不少音乐界名家,在与名家接触过程中,陈启超学到了不少东西,技艺大有长进。1975年,陈启超进了兴宁氮肥厂上班,下班之余也是二胡不离手,厂里练人家嫌吵,就跑到马路边去,天冷时手冻麻了,就用冷水搓一搓。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梅州市文工团发现了他,把他调去当独奏演员,他曾到广州等地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后因演艺市场不景气和需照顾老母亲才回到家乡工作。在漫长岁月中,他有过困惑,也有过艰难,但对音乐的痴心和执着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30多年来,陈启超坚持每天练习,吹拉弹唱,跑城市、走农村,以一曲曲悠扬悦耳、圆润动听的民族音乐演绎着美好情境,打动着人们的心。他为了让更多人享受美好的音乐,与一群音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兴宁市君和乐团,利用早晚和休息日相互切磋、演练节目,每次兴宁大型活动均有他们的精彩表演。同时,他还于2002年在兴城办起了明月音乐培训中心,为不同年龄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娱乐的去处。他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编乐曲,不光动口动手,更贵在动情,全身心投入,从为学生释谱、讲解,到一遍遍示范演奏,总是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还特聘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罗万泉为顾问,为培育音乐人才铺路搭桥。正是由于陈启超的执着和真诚,这点点民乐薪火,渐渐地汇聚成明亮的火焰:在梅州市业余民族器乐演奏大赛中,他的二胡独奏《江河水》和器乐合奏《子弟兵和老百姓》均获优秀表演奖;去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水平考级委员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他辅导的学生中有一大批在考级或省市各级比赛获得了良好成绩,其中有13名学生已获得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学生谢琳芳的《赛马》节目获得了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三等奖。
(来源:梅州日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