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多年的扬琴大师项祖华近日回到苏州。5月8日、9日,他携四名弟子举行了《故乡行》扬琴作品音乐会,并在市文联与民乐工作者座谈。
作为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国际扬琴学会CWA副主席、中国扬琴学会会长,项祖华是扬琴界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他还是苏州吴平国乐团的名誉团长,虽然离乡多年,心中却一直牵系着家乡的民乐。
三十多年没有回乡演出了,往事一幕幕回到眼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学民乐的高校。我学民乐,完全是出自家庭的熏陶。”项祖华说。他出身于国乐世家。父亲项印石1929年创建吴平国乐团,取“东吴”与“平江”之意。项祖华回忆说,当时住在双塔边,家中什么乐器都有,童年时是二胡扬琴一起学的,随任晦初学扬琴,随陆修棠学二胡。大学学的是建筑设计,毕业后到上海工作。1957年调入上海民族乐团,后又调入上海音乐学院。1964年中国民乐的最高学府———中国音乐学院成立时,项祖华被调往北京,从此一直在北京生活。四十多年来,他创作、整理了六十余首扬琴独奏曲,还培养了大批扬琴独奏家。
扬琴本是世界性乐器,明中叶传入中国,历经400多年,被中国化后,成为国乐的重要部分。1990年,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匈牙利举行,项祖华和他的一名硕士生赴会,表演了一台两个人的音乐会,他们以中国式的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征服了与会代表,项祖华当选为国际扬琴学会两名副主席之一。
去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上,项祖华把世界扬琴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体系(包括北美)、中亚西亚体系和中国体系。东亚、东南亚的扬琴均传自中国。
从童年起,项祖华目睹吴平国乐团的盛衰。它曾经人才济济,享誉全国,也曾因战乱一度中断,后来更因为种种原因而沉寂。2004年,在项祖华的提议下,吴平国乐团恢复成立,苏州在多年之后又有了民间国乐团。
在项祖华师生的音乐会《故乡行》中,扬琴的表现力令观众、甚至也令许多音乐工作者惊讶。这些作品均出自项祖华之手,有原创,有改编。扬琴组曲《芳季篇》中的《春·兰》,汲取了苏州评弹音乐素材,《林冲夜奔》汲取了昆曲音乐。江南的生活和音乐是项祖华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当然,也有改编自各地的民间音乐,甚至西方音乐的作品。创作,还须海纳百川。
在座谈会上,项祖华说,民乐的关键在于创作,得到与会民乐工作者的赞同。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乐的曲目太少了。而创作中,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缺一不可。项祖华认为,民乐创作的要求首先在于两个字———好听,好听才能有听众,好听才能流传。
面对生存的艰难和创作的艰辛,民乐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时尚化呢?项祖华提出了四句话:数典不忘祖,饮水要思源,喜新不厌旧,万变不离宗。他说,其中最关键的是“万变不离宗”,变化求新而不能丢掉优秀传统。
(来源:苏州新闻网)